【本報訊】美容陷阱防不勝防,調查發現近六成受害者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當中不乏專業人士及博士生,四成半人首次光顧即被騙,有註冊社工更在兩年間簽下40多萬元卡數。議員籲政府盡快就冷靜期立法保障消費者。
記者:佘錦洪
月入2萬多元、現年27歲的盧小姐(化名)是註冊社工,前年因試做優惠光顧Dream Beauty Pro療程,首次上門即在懷疑疲勞推銷下買3個共3.94萬元的脫毛療程。她其後因「唔想蝕」接受服務,繼續被迫加簽,前後累積逾40萬元卡數,每月需花萬多元還款,終決定求助。
盧小姐指店員以朋友身份套料,又試過被獨留房間直至簽單為止,上月更在赤裸時被要求簽下6.46萬元,「覺得尷尬,想推又推唔到,好混亂下就簽咗」,欲追討時美容公司竟以有錄音為由作辯,「佢話你簽得好開心㗎喎,但我完全唔知」,她已向海關投訴。另一苦主22歲的大學生呂小姐(化名),以試做價到You Beauty接受療程,聲稱被店員疲勞轟炸批評毛孔粗大、「同齡嘅皮膚都比你好」等,結果簽下8,400元療程,「佢先叫我簽0蚊試做,後來又話要錢要我再簽,思緒好混亂就簽咗」。
美容院錄音增追討難度
民主黨「美容苦主投訴熱線」5月設立至今收到140宗求助,並以問卷訪問23名投訴人。結果顯示59%受害者有大專或以上學歷,更有一名碩士及一名博士生,27.8%人是專業人士,個案涉款3,000元至50萬元不等,有45%人首次上門即被騙,20%人更在被騙後繼續光顧。
民主黨區議員兼經濟及消費者權益政策副發言人袁海文表示,一般認為高學歷人士不易墮消費陷阱,但事實上不良公司是「有心人裝無心人」,「好多時仲會見你善良扮熟,制訂針對性策略」。他指受害人會認為自己簽名就需負責而無馬上求助,又指商品說明條例門檻高,部份公司更會錄音、要求在合約條款旁加簽等,增加追討難度,促政府盡快就冷靜期立法。
記者昨分別致電Dream Beauty Pro及You Beauty,惟因周日非辦公時間無人接聽。海關回覆指商戶如使用騷擾、威逼、限制自由等手段以致消費者作交易決定,已可能觸犯商品說明條例中具威嚇性的營業行為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0萬元及監禁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