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被棄選果然只讓港人高興了一個周末。踏入本周,曾俊華請辭備選,但苦苦等候下,北京尚未依往年常規批准;胡國興率先宣佈競選政綱,主打重啟政改,但未釋坊間陪跑疑慮;葉劉淑儀辭去行會成員,梁振英竟提醒未來數月「隨時有突發事件」;葉劉公佈的政綱,展示的是女版689出閘的形象,完全不理公眾對23條立法和8.31決定的不滿。距下屆特首選舉不足百日,新特首的政綱、產生已醞釀風暴,隱隱成為香港新問題,而不是解決香港問題的希望。
港府大洗牌京憂突發事件
第五屆行政長官選舉日是2017年3月26日,此前中港兩地既定的政治大事件包括梁振英上京述職、梁振英公佈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政協會議、香港新年度財政預算報告。這幾個場合都會涉及香港政策、人事問題,涉及對香港政治、經濟的回顧與展望,雖然港人更想知道中共對梁振英功過的評議、對特首候選人及其政綱的評議,但得到的結果可能是不欽點的故作姿態及類似綜合施策這類莫測高深的指點。
對於北京未快速回應曾俊華的請辭,有一說法是領導人忙於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另一說法是中央未能確認財政司司長的繼任人選。2011年9月30日,國務院宣佈批准唐英年辭去政務司司長時,同時任命林瑞麟接任政務司司長、譚志源接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俊華請辭,不只涉及新任財政司司長人選問題,更有一旦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也請辭參選的連鎖效應問題。面對梁振英政府的大洗牌,北京不能不考慮、憂慮香港「隨時有突發事件」時的應對架構和能力。
昨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見得直接影響批准曾俊華請辭,反而可從會議所呈現的中共領導人的心態來觀察北京對香港問題的取向。一如既往,官方新華社的會議報道是標準的黨八股,未有經濟預測、既定目標的具體數據,舉世關注的財政、貨幣政策,更是重彈自2010年至今不變的「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意外的是,會議公報沒有如同近期其他重大會議一樣宣示「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而是強調「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把落實黨中央經濟決策部署作為政治責任,黨中央制定的方針政策必須執行,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案必須落實」。
領導人語焉不詳困擾香港
官媒報道的潛台詞無異於,高級幹部對中央決策部署有歧見,因此才要重申政治責任,勒令必須執行、必須落實。如果說,中國的經濟形勢、政策受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困擾及中共高層權鬥影響,那麼,香港的形勢、政策就是受到中共高層權鬥的影響與梁振英、張曉明團夥的困擾,再加上中共領導人歷來對香港深層次矛盾、綜合施策等語焉不詳,引發各界不同解讀,也給新特首的產生造成更多困擾。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是中國特色的政治傳統。特首選舉迄今仍是估領袖遊戲,一方面,選委、市民都在揣測中共領導人的心水,另一方面,特首的參選人及潛在參選人也多在揣測中共領導人的政策取向,迄今多數仍在玩紅綠燈遊戲、仍在觀望或討好北京。因此,胡國興未理會紅綠燈率先宣佈參選、率先宣佈政綱,更顯得難能可貴。
中國網民曾譏諷:「別指望政府解決問題,因為政府本身就是問題。」對香港而言,在《基本法》規定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得到憲制保障之前,在制度問題得到解決之前,在特首經由真普選產生之前,別指望特首解決問題,因為特首本身就是問題。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