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樓市升勢難擋,即使政府上月急出招壓抑樓市亦未見成效。按稅務局最新公佈,11月涉及的三項辣稅成交宗數全線上升。其中,雙倍印花稅(DSD)上月更升至4,995宗歷史新高。資金開始流向非住宅市場,有關宗數按月急升44.5%至2,637宗。
記者:湯家明 黃嘉銘
政府恐樓市過熱,上月初又再出招壓樓市,惟新辣招措施對樓市的衝擊,在市場一眾數字滯後因素下,最快下個月才展現出來。按稅務局最新公佈,11月三項辣稅,分別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及雙倍印花稅宗數均全線向上,三辣稅涉及稅收34.5億元,較10月錄33.6億元升2.7%。
BSD成交急升五成
非本地買家需要繳付的BSD,成交宗數由10月的330宗上升至11月的共494宗,升幅50%;上月涉及稅收10.94億元,較10月錄得的10.229億元,升7%。政府於2014年3及4月開始徵收BSD,當時兩月分別錄1,827宗及2,139宗,若扣除上述兩個月宗數,上月BSD宗數創下歷來新高。
環球狂印銀紙效應下,資金氾濫,導致資金不斷流入資產市場,帶動資產價格飛升,政府針對住宅樓價再度轉熱,先向住宅物業下手,在新招打壓下,資金開始轉流入非住宅市場。
上月DSD宗數已露端倪,須要付DSD稅的住宅宗數,由10月錄2,092宗,升至上月2,358宗,升幅只是12.7%;但非住宅的DSD宗數,則由10月錄1,824宗,升至上月2,637宗,單月急升44.5%,帶挈整體DSD宗數升至4,995宗歷史新高水平。
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冼日明認為,有關統計數字未反映11月的新辣招對樓市的影響,連同昨日美國宣佈加息,相信最快要到下一個月(即明年1月的數字)才會完全反映出來,屆時三項辣稅的按月宗數及金額最少比現時跌兩、三成,但在資金要搵出路下,非住宅物業即是工商舖及車位等物業,可能有支持,令DSD的宗數及金額相對跌得較少。
加辣後北水仍入市
政府上月加辣後,市場持續錄買家毋懼辣稅,寧付重稅照入市個案,如一組內地客以5,355.9萬元買入跑馬地壹巒2伙,須付30%雙辣稅共1,606萬元。
除此之外,亦有內地客斥1.155億元買入紅磡維港.星岸1座30樓相連戶,需付稅3,466萬元,儘管發展商代繳約10%部份稅款,反映加辣後「北水」仍然蜂擁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