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都市人經常飽受偏頭痛困擾、苦無對策,倚賴成藥也不是長遠之計。有台灣公司研發一個輕便頭戴裝置,用家透過手機app就可預測和防止偏頭痛來襲,有望打進美國市場。
駐美記者:唐芷瑩 加州矽谷報道
台灣的醫療技術在亞洲及國際早已享負盛名,醫院引入了不少世界最先進的儀器和治療技術。但全球醫療產業也步入物聯網(IoT)、大數據等IT時代,蔡英文政府打造「亞洲.矽谷」的藍圖中,也意識到發展醫療科技必須是重點一環,更要幫助業內的中小企走到國際舞台。
2014年成立於台灣新竹縣的新創企業(Startup)群蘊科技股份公司(Brain Rhythm Incorporated),是台灣境內專門研發客戶為本(customer-oriented)的人腦和電腦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產品的先行者之一。之前推出的產品有可以偵測到人體實時腦電圖(EGG)的攜帶式耳機帽「BR8+」等,主要應用於醫院的臨床及認知研究上。
這次最新推出的可穿戴裝置(wearable),就是任何人在日常生活都可以使用的一個可以預測和防止偏頭痛的「頭箍」,而且外形時尚,根本看不出是作醫療用途。研發工程師張哲倫(Jeff)介紹:「偏頭痛患者一般不知自己何時會偏頭痛病發,戴上它後每天只要兩至五分鐘,就可預測到未來24小時內會否出現偏頭痛。」連痛症來襲都可預知,到底是如何做到?這就要靠手機應用程式連接公司的數據庫來幫忙。「我們在(台灣的)醫院取得了約300位患者的腦部數據做比對。而且這個軟件還可紀錄用者身處地方當日的天氣等因素,長期使用的話更可分析到患者痛症的成因。」頭痛一旦出現,這款產品還有微電療功能,紓緩痛症。
Jeff表示,研究顯示美國的偏頭痛患者比很多亞洲國家還多,所以看到這些日常可穿戴醫療裝置的龐大市場潛力,現正開拓美國市場,預計售價約200美元(約1,560港元),兩年內可投產開售。
不過即使有好產品,公關行銷經理余璧安(Ann)表示,由於醫療這個範疇要格外對用家的健康和安全負責,要進軍美國的話就要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通行證,亦要在美國進行臨床測試,好運的話能於兩年辦妥,有些公司則要等五年。
兩位台灣年輕人今次遠赴矽谷,就是偏要向虎山行,爭取投資者垂青,有信心「台灣發明」能邁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