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在2010年四月面世後,不少政商名人都趕潮流用它來取代紙張講稿。時至今日,甚至有人手拿智能手機上台當稿紙用。
不過潮流歸潮流,在重要場合,講者大多仍會先把講詞打印在紙張上再帶上講台。這傳統方法始終比較保險,沒有突然無電、檔機、休眠,甚或錯撥頁次等等機器技術意外的風險。
當然,稿紙也會有出亂子的時候,紙張頁數可能會缺漏,甚至會脫手散落一地。這些年來,我特別留意別人的幕僚人員是怎樣為老闆打點稿紙,以減低出錯的機會。多年來觀察所得,起碼有以下幾招。
第一招是不要用盡紙張的長度。如果把文字密麻麻的印滿一版紙,講者的眼珠自然會越望越低,甚至會出現耷低頭,看起來自信不足的現象。所以,稿紙下半頁應該有約三分一版面是留白的,以保証講者的視綫不會過低。當然,字體的大細,多然要隨老版的老花程度而改變。
第二招,每頁底部打印出接着下一頁開頭的幾個字,讓講者不會因為要翻到下頁而突兀地停頓下來。
第三招,要選用一些比較硬身的紙料,方便講者翻揭,亦可以減少紙張被吹亂的可能。
第四招,在每逢雙數頁數的右下角位置向上接起,確保講者不會多揭頁數。
第五招,除了頁碼之外,每一段落之前均應編上號碼,作為不會弄錯次序的雙重保險。根據法律界的一位前輩所講,這是他們行業的傳統。
此外,身為幕僚務必要有一份後備講稿,以作不時之需。更重要的是,原稿事前必需經過對讀的過程,由兩個人分別把全文向對方朗讀一次,確保沒有錯漏。單單用眼睛來審稿,往往會掛一漏萬,等到老闆在台上原文照讀出來才發現出錯,那時已經無法挽回。
何安達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