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做一個家長,若不能準確選擇懷孕時間,贏在射精前,還可以怎樣補救呢?
有一種方法是食藥。有精神科醫生指出,近年多了許多家長因為子女學業成績不理想而求醫,有家長擔心子女專注力不足而要求開藥。而事實是,被確診為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的孩子不到三成,絕大多數孩子根本就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每個人的興趣、能力、專長都不一樣,學習進度當然不盡相同。家長不問因由,但求拔苗助長,做法相當粗暴。
即使孩子有過度活躍症,也不應該吃藥,而是改變學習的方法。
難怪有人把香港的家長稱作怪獸家長。
生孩子的目的是甚麼呢?生了孩子出來,卻又沒有耐心慢慢發掘孩子的潛能,沒有興趣欣賞他獨特的長處,對孩子是否公平?孩子又不是工具,不是家長之間互相攀比的道具。
把孩子帶到世上,是家長的決定。孩子被帶來這個世界之前,根本沒有任何知情權。所以,家長有責任確保孩子在亂世中仍能夠身心快樂地成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懷孕前一定要三思。
與其餵孩子食藥,不如家長自己食藥。既然家長相信食藥有助提高學習能力,那家長吃也是一樣的,家長的學習能力或工作能力提升了,有可能從商,又或者從政。那麼,孩子就是富二代、官二代……生活壓力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