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以來在沖繩,幾乎只有四個動作:跑、呆、食、睡。其間,巴甲球會的空難(圖),時不時在我腦海閃現。聽說,一位生還球員甦醒後馬上問球隊決賽表現如何。只是,他還未知道幾乎所有隊友已經罹難。這些年在職業路上,不止一次見證死神降臨,奪去運動員性命。每次發生這樣的事情,腦袋便只有一片空白:點解?點解會咁?與大部份人一樣,我會特別傷心。可能,英年本已可惜。然而,當打不死的運動員或教練員早逝,就是「不該」。
2010年香港足球教練黎新祥與日本電單車手富沢祥也、11年意大利電單車手西蒙斯尼與比利時單車手韋蘭特、15年法國F1車手比安奇、16年西班牙電單車手沙林、香港單車教練普林俊與巴甲球隊查比高恩斯,每次都讓人心碎。看日出日落千百次,人感受同樣的震撼。聽千百年來一直擊石的巨浪,人感到自然的偉大。大自然的力量,讓人放下自以為是。只是,大自然的力量,也包括死亡。死亡沒有綵排。這當然。因為,人只死一次。不過我認為,如果你不選擇躲避,選擇讓自己心碎的話,死亡在某程度上是有綵排。上述每次都提醒我,體育只是生命一部份。堅定不移地踩「地板油」、無憾把每一件事都當作此生最後一件的同時,也別忘了「重迫力」。因為,我英年早逝與我長命百歲的機會是均等。對,這就是我放空的藉口。
陳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