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不時誇讚香港擁有科研人才,政府大力投放資金發展科研,但分別獲得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和優秀科研者獎的港大學者梁如鴻及潘烈文皆指,科研路上最大困難是人才和資金都非常缺乏,香港想有科研突破絕不容易。二人分別獲裘槎基金會頒發200萬元供一年研究之用。
斥政府資助僅佔GDP 0.7%
港大醫學院副院長(人力資本)梁如鴻2005年起主力研究急性髓性白血病。他說此症充滿多樣性,卻以化療作為單一治療方法,約60至70%的60歲以下患者會復發,令病情更難治,化療對部份患者更起不到作用,期望研發新標靶藥物根治此症,未來會進行更多臨床試驗。研究目前以斑馬魚代替老鼠作模型,成本較低亦更快速進行實驗,「老鼠一胎只係生到3、4隻,但一條魚可以生100粒卵,仲可以24小時就長大」。
梁指國際上已普遍使用斑馬魚作醫學研究模型,相反香港起步遲。他憶述剛開始研究時,團隊裏只有他和另一名學生,資金更是自己掏錢包。逾10年來研究團隊最多只有10人,「外國就好大團隊去做研究,香港非常缺乏研究人員,出色嘅人才更少有」。
另一得獎者、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教授潘烈文2009年起開始參與廣泛性保護疫苗的研究,即注射一支疫苗便能對大部份H型流感起保護作用,包括H5N1和H7N9禽流感等,期望在大型流感爆發時,疫苗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他說由於資源少,想集中做基礎研究,故不打算為疫苗進行臨床實驗,「英、美已經有人研究緊疫苗有冇副作用」。潘指研究最難是籌募經費,「每次研究要100至200萬,要不斷搵研究基金,搵唔到就只可以等」。他批評政府給科研的資金很少,僅佔香港GDP(本地生產總值)約0.7%,羨慕其他國家有更多經費,「南韓、日本同新加坡比我哋至少多3倍」。
■記者李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