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大讀書時,就曾號召大家在廁所裏貼滿男男、女女同志的圖畫,結果招來警察進校園!為甚麼我們在廁所裏可以親眼看到、露出所謂的「不潔」,卻反而不能在畫裏展現?」就讀於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社會學系博士生高穎超,對這種矛盾表示不解。畢業於台大社會系,曾在第一間華人同志書店晶晶書庫擔任工作人員,現在作為一個性學研究者,他不僅早就出櫃,更在出櫃後成為一名基督徒。這次來到紐約,與市立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生劉文一起探討同婚議題。
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
高穎超表示,關於當下在台灣的同志平權運動,其實很多人弄錯了重點:「其實我們不應該問『台灣憑甚麼當亞洲第一』、『台灣為甚麼當白老鼠(試驗品)』,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台灣早就該通過同志婚姻法了,為甚麼現在還沒通過?』。」他認為通過同性婚姻法案的國家需要具備的要素有三:較高的民主穩定度、GDP水平(國內生產總值)、及非基督教為主的宗教體制,這三點台灣全部滿足,然而竟沒有通過平權法案。
高將台灣與世界其它主要國家從經濟平等的角度進行比較,指出在領先集團裏一共有18個國家,已經有11個通過同性婚姻法草案:「跟台灣相對的是加拿大、法國、德國、愛爾蘭、荷蘭,以及許多北歐國家,台灣被這些已經通過同性婚姻法的國家包圍。比台灣『貧窮、不平等』一點的西班牙、葡萄牙、紐西蘭也都已經通過同性婚姻法案,甚至還包括遠比台灣『貧窮、不平等』的巴西、哥倫比亞等南美國家。」因此他認為,在同婚議題中,不應該以自然地理為標準,而應從「平權的地圖」來重新思考台灣的位置。
同時,身為基督徒的高穎超雖然相信神的存在,卻直言真正能夠解決目前婚姻平權爭議的文化要點就是宗教。他提出在台灣現在的政治結構中,有着綿密的宗教網絡:「上一屆立法委員中,基督徒或是跟基督徒有密切關係的高達20%。在某些政治組織中,想要進入真正核心,必須是基督徒。」他甚至笑說:「一旦同性婚姻通過了,會有一些基督徒依據聖經的想像認為,天上真的會掉下火球、地面會崩毀,他們真的會相信,因為他們的心理模式就是這樣。」
當有現場觀眾問到「同志」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問題是,同為同志的劉文則說:「當我們在討論同志是先天或後天時,我們就以『異性戀是先天』的假設作為前提,那這樣的討論是否還公平呢?」她認為,19世紀因為精神世界的發展才定義了甚麼是正常、甚麼是健康的「性」,因為國家想要有效地控管人口,才發明了「異性戀」這個名詞,同時塑造出對於「性」的恐懼和羞愧。她說:「婚姻制度就是把這種「性羞愧」(Sexual Shame)合理化,用正常的框架去「執行」(管制)這樣的性。同性婚姻最終就是為了去瓦解每一個人對於性的羞恥,揭開對性交、性身份的恐懼和排斥,否則,就永遠無法解開以『異性戀』為標準的婚姻制度。」
對於台灣這次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挺同遊行」,身在海外的高穎超與劉文認為,婚姻平權運動讓台灣自由平等的價值觀走出亞洲,改寫了台灣如何想像自己,世界如何想像台灣。台灣也需要更多志士加入這個行列,通過行動將台灣推出去。性別、婚姻平權可以增加台灣在世界上的能見度,並且讓台灣成為更民主、更自由、更平等的國際社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