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無法安坐做功課、學習時記性差、甚至時常捽手指,家長或會懷疑子女患上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但原來有可能是管教出問題所致。兒科醫生指出,臨床發現近七成求診個案並非患病,而是家長嚴厲管教、施加太大壓力,導致小朋友出現無法集中精神及記憶變差,拖低成績之餘,也令親子關係越來越差。
記者:于健民
兒科專科醫生譚婉珊表示,除了遺傳外,醫學界仍未能確定ADHD的成因,但臨床發現婦女在懷孕時嗜好煙酒,子女患ADHD的機率較高,建議計劃生育婦女戒掉煙酒,臨床亦發現一些因管教問題引致的患上ADHD疑雲個案。
兒童若持續6個月出現包括善忘如記不起日常生活物品的擺放位置、在學校集會等公眾場合突然亂跳、經常犯下同一種小錯誤如忘記在句末加標點符號、串錯同一個生字等,均是患上ADHD病徵。
譚指,大部份病人的專注力每次僅得20至30秒,由是性格亦偏向衝動,不時挑戰家長設下的規則,令親子關係變差。
惟譚稱臨床診症發現每10宗有上述病徵求診的小朋友,約只有3宗確診ADHD,其餘7宗多是倒果為因,即小朋友因為難抵家長過於苛刻的管教方法而有壓力,並非得病。
角色扮演抒發心底話
譚婉珊形容部份個案因家長平日在家嚴密看管,例如要求限時完成功課、不准看電視等,子女在家鮮有出現病徵,但在學校會坐立不安,「測驗幾頁紙只係做到一頁,但小朋友其實識得答」,直到家長收到成績及見教師後,方發現孩子「屋企學校兩個樣」。
譚稱,有確診ADHD個案的親子關係非常差,平日缺少溝通、相處、玩樂,「有啲個案係喺咁嘅環境下得病」。曾有一名7歲的名校小一生在家能誦記知識,但測驗成績甚差,家長大罵一輪後帶孩子求診,才發現兒子確診專注力失調症,「家長都只係要求快啲畀藥小朋友食,等個仔趕得切下一次試考好啲」。
遊戲治療師陳惠卿表示,兒童成長過程中必須要有充份的親子溝通及玩樂,否則或會對孩子的學習有反效果,建議家長應每日花最少10分鐘陪孩子玩樂,舉例家長可和子女一起玩角色扮演,給予機會雙方表達,「通常小朋友戴住面具會更放膽講心底話」,並有助建立自信,其他適合的親子活動包括畫畫、泥膠製作、打籃球等。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