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界】
【本報訊】高等教育界被視為泛民票倉,今屆高教界投票踴躍。累積投票率已超越上屆總投票率,有泛民名單預料對選情有利。首次參選的「Politics 1001:學者抗命」名單有信心12人全部當選,成員之一、港大學者何式凝相信會爭取到不少年輕學者首次投票,她認為團隊因主打抗命、爭取公民提名獲選民青睞。
相反,建制兩個陣營「高教新力量」及「香港重建」合組的16人聯盟承認選情嚴峻,昨日下午已經大打告急牌。
上屆泛民組24人名單參選高教界,結果全部當選,今屆高教界有3張泛民名單、共48人劍指30個議席,其中,「學者抗命」的何式凝認為,梁振英在選舉前夕宣佈不連任,對其團隊有利,因名單一直並非主打「ABC」(Anyone but CY),而是主張抗命、對抗不公機制,並堅持透過投白票「顛覆選舉」。不過何承認即使當選,在選委會中也會是少數,但強調樂意跟其他泛民主派名單商討,尤其是同樣提倡公民提名的團隊。
戴耀廷名單促換人換制度
派出30人出戰的「高教界民主行動」名單,昨日亦盡最後努力拉票,名單除了有教協馮偉華、黃志偉等上屆選委,亦獲知名學者如佔中三子的戴耀廷、陳健民等加盟。
對於高教界投票率明顯較上屆高,「行動」發言人黃志偉昨傍晚表示,團隊不會掉以輕心,重申高教界近年受制度崩壞之苦,令「願意講真話、堅持普世價值嘅同事,受到好多無形又無情壓力」,他又呼籲選民珍惜手中一票,守住高教界的陣地,並且向北京及西環清楚表達「換人換制度」訴求。
另一邊廂,上屆選委何建宗今屆牽頭的12人名單「高教新力量」與四大經濟學者合組「香港重建」名單結成16人聯盟,由昨日下午起告急,何建宗昨傍晚承認,投票率高一般有利泛民選情,呼籲客觀、理性的支持者「傾力出來救亡」。
■記者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