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上周五公佈,1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升3.3%,創2011年10月以來的五年新高。更重要的是,PPI在五年來,首次出現升幅較CPI(消費物價指數)高。PPI出現剪刀差,意味廠家開始有能力加價,並且加幅大於零售價。對於長期受產能過剩之苦的中國經濟而言,是一個重要轉捩點。
PPI在過去五年一直是負數,而CPI保持正數,這意味在零售價持續上升下,廠家仍然要不斷減價,才能將貨物出售,導致工業利潤不斷萎縮。舉例來說,內地螺紋鋼(即鋼筋)價格曾長期低於每噸2,000元,以一噸等於2,000斤計,即每斤售價不到1元,比大白菜還便宜!內地大部份鋼廠都是在虧損經營,要靠銀行貸款度日。
去年11月,內地PPI為負5.9%,其後跌幅不斷收窄,到今年9月終於轉正數,以最新數據3.3%計,兩者相差達9.2個百分點,對於工業來說,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改善數字。
PPI轉向,顯示內地的去產能政策奏效。今年中國鋼鐵和煤炭的去產能目標分別為4,500萬噸和2.5億噸,均是去年實際完成量的兩倍以上。據發改委透露,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這兩個行業均已完成全年目標的80%以上。截至11月,全國退出鋼鐵產能超過6,000萬噸,已超額完成。目前螺紋鋼鋼價已升至每噸3,400元,創兩年半新高。
2017年為中共換屆年份,各地方政府對中央一再強調的去產能任務不會掉以輕心,PPI料將持續向上,這對鋼鐵股、工業股來說,都是有利消息。
黃尹華
http://fb.com/decodepolicy
本欄逢周一、二、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