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80後科研獎得主 與癌細胞鬥智

八方人物:
80後科研獎得主 與癌細胞鬥智

 「日日返實驗室做研究好開心,好似追劇」,80後病理學學者黃澤蕾2003年起從事研究工作,4年前集中研究肝癌的新陳代謝機制,期望研發新標靶藥治療肝癌,研究最終奪得「裘槎前瞻科研大獎2017」,獲500萬供5年研究之用。黃感嘆香港是商業社會,少人投身醫學研究,「應該要畀機會小朋友接觸科研」,籲年輕人別顧慮太多,要向理想進發。

研新標靶藥堵「去路」

現年30多歲的黃澤蕾於加拿大取得微生物學及免疫學學位,畢業回流遇上沙士爆發,見證港人勇敢抗疫,促使她投入研究工作,包括研究鼻咽癌等。其間不斷進修,2005年獲港大癌症生物學博士學位,再到美國深造,現為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病理學系助理教授。
醫學研究在普通人眼裏可能是極為沉悶的工作,黃卻鍾情於此,因自小已對理科充滿興趣,認為細胞既複雜又奇妙。投身科研至今13載,仍堅持每日到實驗室工作,「假日返工我都好開心,探吓啲細胞,驚佢有突變,好似追連續劇,睇少日都會掛住」。
黃指全球肝癌患者有一半是中國人,肝癌同時也是香港「第3號殺手」,加上發現時多為末期,故存活率只有一成。她2012年起着力研究肝癌的新陳代謝機制,希望幫助患肝癌的港人,「現時只有隻藥可以醫,但唔係個個啱用,功效都一般,只可延長3個月命,而且又貴,又會攻擊正常細胞」。
黃及其團隊今年發現肝癌細胞的代謝網絡大致一樣,有如鐵路網絡,如成功拆解可抑遏癌細胞增長,「癌細胞好聰明,呢條路生長唔到,就行另一條路,就好似你想喺港大去寶琳站,知道觀塘綫塞咗,就行港島綫」。她希望研發標靶藥物符合不同患者的病情,堵塞肝癌細胞「去路」,並讓癌細胞「自殺」,治療肝癌,料5年內可初步拆解,10年內進行臨床試驗。日後治療其他癌症,如大腸癌和乳癌等亦可能適用相關方案。
■記者李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