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調查 四樣本涉違《商品例》Taste、惠康平價星斑充東星斑

WWF調查 四樣本涉違《商品例》
Taste、惠康平價星斑充東星斑

【本報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調查超級市場海鮮產品資料透明度和可靠性,抽查7個冷藏海鮮樣本,當中4個樣本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包括一個樣本懷疑將價格較低的西星當作貴價東星出售。調查亦顯示,超過八成未有在標籤列齊品種、來源地等,消費者隨時將瀕危物種送入口而不自知。海關稱已接獲投訴,正跟進調查。
記者:馬志剛

為推動消費者食用環保海鮮,WWF倡避免食用經破壞海洋生態方式所得魚穫。基金會今年6月至11月,從多家超市買來7款海產並委託港大進行DNA測試,發現4款產品標籤資料有誤,當中屈臣氏集團旗下Taste超市售賣的冷藏「東星斑」實為「西星斑」。漁護署資料顯示,東星斑的售價幾乎是西星斑兩倍。同一超市的刺身,包裝標籤指是「波𩶘」,惟DNA測試結果卻為「紅𩶘」。
而同屬屈臣氏旗下International超市售賣的海參,標籤來源地為西非尼日利亞,但WWF指該品種只在東非、印度洋和太平洋存活,尼日利亞和大西洋都未曾發現此品種,顯示品種名稱或來源地資料有誤。牛奶國際集團旗下惠康出售的「東星斑」,港大專家未有進行DNA測試,但WWF指憑肉眼已認出斑紋有別,實際為泰星斑。

Taste被揭懷疑將平價冷藏西星當東星賣,市民甚難辨別。易仰民攝

82%冷藏海產標籤不齊全

WWF又在9大超市集團旗下96間超市,就蝦、石斑、鯰魚和海參4類冷藏海產進行調查,發現在657個樣本當中,82%的產品標籤未有齊列品種、來源地及生產方法,亦即沒標明是野外撈捕還是養殖所得。多泰投資有限公司(佳宝)更有24%產品,完全沒提供上述任何資料。
WWF香港分會高級項目主任陳悅珊指,海產標籤出錯不但涉違《商品例》,一旦食物安全出問題時,更大大增加追查難度,影響回收。她續稱,本港超市未提供海產的品種、來源地和生產方法等資料,消費者難以辨別是否環保海鮮。陳表示,未來WWF會繼續密切監察超市業界改善進度,及敦促超市集團改善海鮮採購政策。
記者昨到Taste和惠康了解,其中灣仔Taste未見有全條星斑出售,只有已去皮的東星斑柳,每斤售238元;銅鑼灣惠康則有魚身偏紅的原條星斑出售,但只標示「星斑」沒註明品種,亦無學名、產地等資料。急凍海產如海參、蝦等則大多未有列出海產是撈捕還是養殖。在旺角,位於海富商場的惠康,記者發現有一盒挪威三文魚柳被標錯海斑,向店員查詢時對方即稱「哎吔標錯咗」,並收回魚柳更正。
主婦普遍指,若非行內人甚難辨別不同海產魚類。彭女士說會留意海產標籤上的內容,但自己其實不太清楚星斑如何分類,只能相信標籤所指,擔心中招貴價買平魚。
海關證實接獲投訴,正跟進調查。海關發言人指,違反《商品例》屬嚴重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0萬元及監禁5年,惟每宗個案有其獨特性,要根據調查結果和證據才能判斷,不能一概而論。

【四款超市錯誤標示海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