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青山病人? - 高慧然

羨慕青山病人? - 高慧然

青山醫院成立55周年,舉行開放日,讓巿民參觀治病設施等。不過香港人感觸最深的卻是病人的居住環境寬敞舒適、空氣清新。有大專女生盛讚「好大好舒服,好似高級住宅!」
香港人對住的要求淪落到甚麼程度?去參觀一間精神病院,大學生居然羨慕精神病人的居住條件。過度解讀的話,可以理解為:大學生相信自己畢業後打一份工,踏踏實實做人做事,但一生不可能擁有正常的、合理的居住環境。反而另一途徑較易獲得合理居所:入青山。
當一個地方看不到希望,患精神病,可能是另一種解脫。當然,現實永遠比想像殘酷。在香港,不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有機會入住青山的。香港精神科醫生嚴重不足,新症病人睇症,必須輪候四至五年,這段時間,病人無法得到適當照顧,輕則變重,重則對家人及社會造成隱患。香港的精神科醫生與病人比例是585:1,終於輪到見醫生,醫生可以分配給病人的時間少得可憐。
寫到這兒,突然想起多年前認識的一個精神科醫生。他說父母希望他讀醫,但聽說他想做精神科醫生,聲嘶力竭反對。最後他用了迂迴方法,才終於成功爭取父母同意。他說,「其實我最想做的是驗屍官!」父母面色變得鐵青,母親弱弱地說,「那,那你去做精神科醫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