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抗爭,那有改變?社會如是,球壇也如是。NBA球員(圖)能有今日豐厚的收入和保障,全靠當初組織球員工會,向球隊老闆力爭而得,過去也不止一次因勞資雙方無法達成「集體談判協議」(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簡稱CBA)致球季「封館」(Lockout)。遲遲沒比賽可看的球迷當然不悅,但也該理解球員是為了爭取其有限職業生涯中的權益,而罷工是最大武器。
CBA協議內容其實也值得球迷關心,因其中條款如薪酬比例、新人球員限制等,直接影響球隊實力分配和球星續約動向職業球壇,說到底就是一個經濟體。NBA現行的CBA協議是在2011年達成,為期10年,但當中有條款可讓勞資任何一方在本月提早解約,於是近期聯盟與球員工會正密密談判中。據報協議裏最重要的條款 ── 球員和球隊之間的盈利分配,雙方分歧相信不大,因現行CBA下勞資雙方已接近五五分賬(資方佔51%),而NBA的收益仍在直線上升,大家都不想破壞這美好局面,不如保持雙贏。
另有指談判建議之一是將季前熱身賽減少,提早大約一星期展開常規球季,稍為把球季拉長,以減少比賽密度。這是因不少球圈中人抱怨,太多連續比賽增加受傷風險,亦令比賽質素下降。由於種種原因,傳統的82場常規賽場次無法削減,把賽季延伸是較可行的做法。
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