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器官捐贈率長期偏低,過去一直歸咎家屬反對捐贈,原來醫護未有轉介亦為主因。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的研究分析伊利沙伯醫院有121人為潛在器官捐贈者,但最後只有約10%個案捐出器官遺愛人間。排除醫學上不適合捐贈、不能確診腦幹死亡外,有接近一半潛在器官捐贈者未被前線醫護辨別,令14名適合捐贈者未獲適時轉介,錯失救人機會。
部份器官維護失敗
有關研究分析了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3,659個死亡紀錄,找出121人為75歲或以下,接受機械維持呼吸並紀錄顯示腦損傷的病人,界定為潛在器官捐贈者。最終有21名病人適合捐贈器官,由器官捐贈聯絡團隊跟進,有11人的家屬同意捐贈成為真正捐贈者。
研究中發現有近一半未能辨別為潛在器官捐贈者,外國相對比例較低,這亦是本地遺體器官短缺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有需要加強前線醫護教育。
研究又指,大部份潛在器官捐贈者並非在深切治療部留醫,部份器官因維護失敗而不能捐贈,有需要增加資源維護器官,考慮組織流動支援隊前往一般病房,就器官維護及腦死測試給予意見及指引,增加潛在器官捐贈者比例。
■記者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