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電話與美國大戰略 (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特朗普的電話與美國大戰略 
(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近來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與台灣蔡英文總統通話,是美台斷交多年後首次領導人交流,頓時引起熱議。批評者多從美中關係着眼,質疑特朗普是否瞭解後果;支持者則從特朗普的非典型作風出發,想像美台關係將進入新境界。這些意見不禁讓我想到禪宗公案:「如人以指指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指就是美中關係、美台關係等枝微末節,真正的月,乃是調整中的美國大戰略。
自從強調美國優先的特朗普當選後,外界總是放大其孤立主義的色彩,特別是在TPP或被廢棄的狀況下,甚至危言聳聽中國將成為美國霸權繼承者。這種論調無視美國擁有的微妙傳統:「國內凱因斯、國外史密斯」,也就是對內以政府干預,保護國家經濟;對外開放市場,參與國際經濟,這兩者其實有所矛盾,美國政府總是嘗試平衡。直到全球化逐漸失控,才讓西方國家的反全球化者集結,導致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等黑天鵝事件。

修正奧巴馬政府方向

但特朗普執政不代表美國自絕於世界之外,而是從雙邊主義尋求美國的利益,此類方式會不利於談判的對手,卻可達成特朗普的目的,因為大部份的國家都難抗拒美國壓力且都有求於美國。換言之,在未來四年美國將維持一貫,甚至更強勢面貌,來和各國進行貿易談判。這與TPP是否破局、RCEP是否締成,都沒有直接關係,而是美國人不想再讓那些發展中的國家搭便車,正如當年讓中國入世貿,成為最強勁的對手。現在美國要搭便車的國家付出更大代價。
在對外經貿上如此,關於安全議題,特朗普恐怕也將有不同以往的改變。具體展現在特朗普即將成形的內閣名單上,包括了提名退役海軍陸戰隊將軍James Mattis為國防部長,退役陸軍中將Michael Flynn為國家安全顧問。特朗普或許並不盡然瞭解亞太、乃至全球地緣政治,但這些畢生戎旅的軍人多屬強硬派,目前尚不明朗會為特朗普打造何種國家安全政策,不過有一點值得參考,就是修正奧巴馬政府的方向。
以奧巴馬政府自豪的轉向亞太(pivot to Asia)為例,強調美國在亞洲的存在與對中國的再平衡。這項戰略正確但戰術失敗,奧巴馬政府在敍利亞、克里米亞等地軟弱表現,讓全世界了解到美國已從世界警察的角色後退。看在亞洲各國眼裏更是心有戚戚焉:新任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更因此選擇與中國交往,以獲取最大利益;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亦都釋放出與中國親近的訊號。
也就是說,奧巴馬政府不強調軍事,而採取經濟上集體安全思維的戰略牽制中國並非明智之舉,難以應付亞太各國雙面下注。再來對照特朗普競選期間,流露出孤立主義式的離岸平衡(offshore balance),已不再大肆渲染,更有迹象顯示特朗普正逐漸回到共和黨的傳統立場。為了實踐政見與妥協現實,他或可採用選擇性介入(selective engagement)作為亞太甚至全球戰略的指導原則。這是彈性的應對方案,着重於部署美國力量在利益攸關的區域,最主要指的是軍事力量,正暗合特朗普增加軍備的想法。更重要的是,相較於推廣民主的自由主義,它強調提供安全承諾給值得的盟邦,在亞太指的是日韓。如今可能也涵括曖昧不明的台灣,這是符合美台維持現狀的最好方式,但未必符合中國的雄心壯志,下一步就看北京如何出招了。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