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護士助西非抗伊波拉

港護士助西非抗伊波拉

【本報訊】2014年西非爆發伊波拉,兩年間導致逾萬人死亡。全身投入無國界醫生的註冊護士趙卓邦,2014年冒着生命危險到西非利比里亞參與人道救援工作。醫護人員為免受感染要相隔兩米為病人問症,及用兩米長的斜板將藥物滑給病人。他說國際救援隊應能自給自足,如自備足夠食水食物,甚至淨水器及發電機,避免為災區帶來額外負擔。

靠兩米長斜板送藥

趙卓邦2007年畢業於理工大學護理學系後,在公立醫院骨科及急症室工作。但醫療不分國界、種族及國籍的理念,驅使他自費到英國修讀熱帶病護理專業文憑;其後辭去公院工作,2013年加入無國界醫生,曾被派駐到巴基斯坦衝突地區、爆發伊波拉的利比里亞及戰區也門。
趙表示,在利比里亞要分流及照顧病人,主要靠病人居住地點、家人或鄰居有否感染伊波拉、曾否到伊波拉死者的葬禮或接觸屍體等,來界定求診者是否高危感染者。
他又稱,醫護人員為免受傳染,在診所會相隔兩米向病人問症。醫護人員因不能親身將藥物交予病人,初期將藥物隔空拋給病人,後來有同僚發明利用一塊兩米長的斜板,將藥物安全滑給病人又不違反感染控制原則。有其他救援隊培訓不足,也諮詢他們傳送藥物的方法。
趙卓邦坦言會擔心自己感染伊波拉,「冇一個地方係零風險,擔心唔知自己今日摸過咩,踩過嘅地方有冇人小便」。為免造成傷口增加感染風險,他不剃鬚、不剪指甲。
伊波拉在西非急速擴散,原因之一是當地有習俗,當有家人去世後,其他家庭成員會觸摸屍體;因為伊波拉病毒在屍體中數量很高,所以容易令全家人也受感染,診所要面對「一嚟就一家5、6個人」的壓力。救援隊除了要治療病人外,也要處理街上的屍體,及教育當地人避免接觸遺體,以免受感染。
參與國際救援的團隊除了要有醫療專業知識外,趙卓邦認為救援團隊也應該能自給自足,如自備足夠食水食物,甚至帶淨水器、電油及發電機,避免為災區帶來負擔。救援隊亦需先了解疫區所需物資,避免與其他救援隊重叠。早前他曾到內地福州協助培訓當地應急醫療隊。
■記者陳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