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城鎮化,是當年李克強上任總理的主要賣點,號稱可以帶動幾十萬億元投資和無數投資機遇,但至今已經無影。內地一線城市樓價飆升,當局除直接調控樓價外,另外主要亦是想靠城鎮化拆解,即讓人口不要全部湧往大城市,而是分散往三四線城市,甚至小城鎮,順便化解當地樓市庫存。但事實證明沒有作用,大城市樓價照升,小城市樓市無人問津。
為何中國大城市樓價易升難跌?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近日發表報告,運用大量數據分析,結論是影響一個城市樓價最關鍵因素,是當地的小學生人數變化。過去幾年,所有大城市的小學生人數都在增加,而許多小城市的小學生都在減少,尤其以東北、西北為重災區,而當地樓價亦一直下跌。
父母安排子女在某個城市就讀小學,多數就會有在當地置業意欲。內地人經常在不同城市轉工,經濟收入對買樓選擇的影響,可能反而不如子女教育因素。問題是,為何一定要子女在一線城市入學?
原因與中國歧視性的教育制度有關。內地省份都有不同的大學入學高考分數線,人口多而經濟落後的省份,高考分數線就高;經濟發達的地區,高考分數線就低。一個北京考生可以較低分數入讀北大、清華,但同樣分數在河南、四川,可能只能入讀三流大學甚至職業學校。更何況,在中小學期間,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教育資源已經是差天共地。有統計指,一個河南小學生入讀大學的機率,比一個北京小學生要低10倍。
在歐美國家,大部份名牌大學都位於偏遠的鄉郊地區,專心做學問,招生時對本國不同地區考生一視同仁。但中國的大學就一定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以貼近權力核心,結果在招生時,自然要照顧地方關係。中國的教育區域歧視,是城鎮化難以成功主要原因。
黃尹華
http://fb.com/decodepolicy
本欄逢周一、二、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