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青山醫院長期不開放,精神病患不時被標籤,開放日讓公眾踏足都市禁地,病患及醫護人員細說不為外界所理解的心聲。抑鬱症康復者阿芳於9年前患病,近3年以沙畫治療病症,雙手一掃一抹,把內心世界投放在沙堆,走出陰霾。醫院已退休護士長鄭先生熱愛精神科工作,80年代離職後首次回醫院參觀,他憶述往事時指大眾對精神病患不理解,「話佢哋癲,但其實醫好咗就冇事」。
阿芳於9年前患上抑鬱症,喪失自理能力,她指身為患者,當初對求診精神科亦很反感,但應診後慢慢對精神病改觀。患病時她覺得自己被困漆黑山洞,生活上各種沮喪經歷令她患上抑鬱症,近3年接受沙畫治療後令她釋放壓力、集中精神,把感情投放在沙畫世界,「與沙畫對話,我流眼淚時,眼淚跌到沙中,我用手一抹,同時畫畫,其實係自我安慰嘅過程,係幫自己抹眼淚」。
阿芳即場作畫,短短3分鐘訴說經歷,從女生在山洞裏哭,到最後女生展露笑容,太陽漸露曙光,女生變成一隻小鳥亦從畫中展翅高飛,以雙手訴說自己的故事。
青山醫院副顧問醫生林碧荷指,治療精神病的過程要令患者自我肯定,除臨床治療,近年亦加強對患者的個人康復治療,當中沙畫屬其中已採用兩年的治療方式。青山醫院是首間設朋輩支援服務的精神科醫院,已康復的精神病患者會以朋輩身份協助患者,Jay曾患上產後抑鬱,但治癒後以過來人身份幫助精神病患者,她指精神病患者需要的不一定是專家,反而朋輩的支持更重要。
退休護士:佢哋唔係癲
青山醫院已退休的護士長鄭先生曾於醫院工作16年,1983年離開醫院後,昨日首次回到醫院參觀,感嘆闊別33年,「好多嘢都已經唔同咗」。他於60年代從英國回港立即入行,「我哋裏面工作嘅同事都笑,人工比人高,我哋叫心口費,畀人打心口都唔好出聲,因為收咗錢」。
鄭先生卻越來越愛上服務精神科病人,「因為有挑戰性,好有滿足感」,他說大眾對精神病患者太多誤解,「唔係儍,唔係癲,醫好咗就冇事,同感冒一樣」。
■記者梁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