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靜寂,屋外是大片繽紛斑斕的花園。一個畫家在寬敞的窗前,金絲框眼鏡和茂密鬍鬚,專注的眼睛時而眯縫時而瞪大,沾滿顏料的筆在畫布上盤旋;一個溫婉的女子畫着小幅油畫,手中的筆輕快地點點掇掇,偶爾微笑環顧周圍;一個穿碎花裙的小女孩坐在木椅子上,明亮純淨的大眼睛一眨一閃。
電影《瑪麗的激情》(Marie Krøyer)於2012年上映,由丹麥作家安娜絲塔莎.阿諾德文的傳記小說《瑪麗之歌》改編,導演比利.奧古斯特多次獲得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金球獎等國際獎項,這齣戲以唯美的情境畫面,描繪了丹麥著名的畫家夫婦——柯羅耶和瑪麗。
十九世紀末的歐洲畫壇,在莫奈、雷諾阿等巨匠的影響下,法國印象派的獨特風格逐漸蔓延在各地藝術家的作品裏,他們很少草稿,以敏銳和不調混的短促筆觸,在戶外生動地捕捉光影變幻的美妙瞬間。出身富裕家庭的柯羅耶是北歐學院派的菁英畫家,受到印象派啟示並將印象派引推到丹麥,他用輕盈透明的色調,揉融入印象派的精髓神采,柯羅耶的成功受到同行的敬仰和上流社會的追捧,衣香鬢影的畫展祝酒會,歡呼驚嘆的大拍賣場,所有榮耀繁華的炫光不停旋轉,一切由幸福開始。
事業鼎盛的柯羅耶意氣風發,瘋狂苛求着作品的完美無瑕,甚至對同是畫家的妻子瑪麗說:「你沒有天賦,永遠不可能成為藝術家」。創作的低潮攀爬在事業高峰,柯羅耶的隱蔽性精神疾病日趨嚴重,行徑怪異得不可理喻,只有美麗優雅的瑪麗,是他崇奉的精神支柱和激盪着源源靈感的模特兒。不穩定情緒在幻覺與現實的邊緣徘徊,夜半妄幻發作時,柯羅耶聲稱有人要殺死自己,擔憂自己視若神聖的妻子會落到他人手上,差點掐死瑪麗。即使受了極為殘酷的治療,柯羅耶的病情仍未好轉,在獲頒象徵最高榮譽的騎士勳章後,狂歡的他再次喪失理智!那個小女孩,在父親狩獵歸來的獵槍指揮下和狂笑中,狗犬般叼咬着父親剛打下的獵物,慌張失措地爬行,滿臉血跡和滿身污泥,驚悚惶恐的大眼睛一眨一閃。
瑪麗在痛苦迷茫中,與懷才不遇的瑞典作曲家雨果陷入苦戀。她在悲傷裏幾近崩潰:「我以為我嫁了一個可以帶我走向世界的男人,實際是生活在地獄……我們彼此相愛卻不幸福,你還需要凋謝的妻子嗎?」怒不可遏的柯羅耶仍依戀着瑪麗,人性因慾望而脆弱,他提出荒誕的三人行:「為了留住你,我什麼都可以忍受。」瑪麗在感情、道德和家庭中艱難地抉擇,飽受精神疾病摧殘的柯羅耶卻不能停止瘋狂暴躁,甚至威脅到家人的生命安全。瑪麗最終離開了柯羅耶,懦弱的雨果最終也違背承諾,拋棄了瑪麗……。失明的柯羅耶臨終前神志清醒,願意再次接納瑪麗,他撫摸着前來探望的瑪麗的臉:「我們難道不是這世上最幸福的人嗎?」
導演將曲折的傳奇故事,橫切抽出後再倒置時序,把倆人從相知相愛、相惜相分到相濡以沫,惻隱的藍和扼腕的紫,細膩微妙的色調在劇情變化中鮮明呈現,恰如印象派的一幅風景畫。
棺木合蓋,黑色禮衣的人群佇立四周。靜默中,瑪麗木無表情,凝滯的眼神隨着棺木在水葬池中徐徐下沉,直至完全殗沒。走出柯羅耶夫人的光環,走出柯羅耶的黑暗預言,瑪麗重拾畫筆,成為丹麥歷史上重要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