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和射,真的反轉了? - 馮睎乾

矮和射,真的反轉了? - 馮睎乾

讀者來函垂詢:「小學老師說,古人把『矮』、『射』兩字讀音弄反了,一直改不過來,是否真的?」當然是假的。這講法在網上流傳多年,有人說始作俑者是武則天,有人說是孔子,其實源自清人沈起鳳的志怪小說《諧鐸》。據此書,葉佩纕有慧根,七歲跟老師讀書,大發妙論:「古人造字,會意象形,而有時亦多誤處。『矮』字明係委矢,宜讀如射;『射』字明係寸身,宜讀如矮。今顛倒字義,豈非古人之誤歟?」葉佩纕的解法很聰明,可惜是錯的。
先談「射」,「身」加「寸」,還不是指矮小嗎?然而甲骨文的「射」,字形像B字中間橫貫一支箭,代表弓弦上扣上箭矢。金文則在弓箭右下方加一隻手,令射箭的形象更加鮮明。問題是演變為小篆時,左方的「弓箭」被誤寫為近似的「身」,而右方的「手」則寫成「寸」,結果就是我們今天習用的「射」字。古代沒見過甲骨、金文的博學之士,自然看不透它的本義,只能硬着頭皮強解,例如號稱「五經無雙」的許慎,他在《說文解字》說:「射,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完全是想當然的解法。
至於「矮」,甲骨和金文皆不見此字,但大篆的寫法是左邊為「身」,右邊為「委」(彎身貌),象徵一個人身材短小。到了小篆,「身」被「矢」代替了,成為現在的「矮」。為什麼以「矢」代「身」呢?兩字並不相似,該不是訛寫,可能是古人把「短」省為「矢」,「矮」的「矢」用來表義,「委」則當作聲符。明白了字形演變的過程,就知道「射」和「矮」根本沒有倒轉。
不少古人也喜歡對字義穿鑿附會,最聲名狼藉的是王安石,代表作是《字說》。《鶴林玉露》記蘇軾問王安石:「何以謂之波?」王答:「波者,水之皮。」蘇軾即反唇相稽:「然則滑者,水之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