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歷史學家Tony Judt早在歐債危機爆發前已警告歐盟前景堪憂。他以Grand Illusion形容一體化進程,並提出了兩個主要的「病源」:一是歐洲經濟黃金期已過,民眾越來越抗拒與其他地方分享經濟成果;二是推動一體化的法、德核心關係有變,無法再像以往推動歐盟前進及解決問題。在兩大負面因素夾擊下,歐洲一體化進程急煞車以至roll back是大有可能的事。
根據Tony Judt的說法,歐盟project始於五、六十年代的經濟golden age。當時西歐各國年增長率平均6至8%,失業率不到2%;除了冷戰威脅外,一片榮景,民眾生活不斷改善,對前景充滿樂觀情緒。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後,經濟增長放慢,只有4%左右,失業率徘徊在4%,但依然算是健康增長,加上英國及多個國家先後加入,令人對歐盟project仍有信心。
到九十年代經濟進一步放慢,失業率升至9%甚至更高,不滿情緒浮現;特別是貨幣危機令歐洲多國長期面對痛苦的高息環境,民眾苦不堪言。當時的辦法是進一步一體化,成立貨幣聯盟避免貨幣戰、匯率戰,希望保持穩定。只是「融合」藥方明顯無效,歐元區成立後真正得益的是後來加入的成員如西班牙、希臘(藉歐元推低利率),大國如法、意得益有限。
Judt執筆時歐債危機仍未爆發,但已明言融合之路不通,產生不了新的財富分配予更多後進國,社會上早晚會希望煞車。到09年歐債危機爆發,南歐各國從一體化得益者變成受害人,吃盡苦頭,到現在仍在債務重整中,西歐除德國外經濟毫無起色。在這情勢下,歐盟怎能不四面楚歌?
另一個關鍵是歐盟核心──法、德失去了領導的魄力與決心。五、六十年代,法、德經濟規模相近,其時西德專注發展經濟,為整個歐洲共同市場提供動力;法國則憑政治、軍事實力成為歐共體政治領袖。但到九十年代特別是德國統一後德國經濟實力明顯拋離法國,加上冷戰結束,法國手上的核武威懾力量徒具裝飾作用。這時德國理應帶領成員國解決積澱下來的問題。
可德國朝野包括任總理長達十年的默克爾都擺脫不了二戰以後那種謹小慎微向內看的心態,不願意當「出頭鳥」和調整外交、經濟策略。以歐債危機為例,問題雖由南歐諸國借貸過度引起,但德國一直堅持緊縮不願放手刺激經濟推高通脹。結果,八年危機中只有德國經濟一枝獨秀,其他國家奄奄一息。像這樣的「龍頭」怎能令其他成員信賴?
政治上德國位處歐洲中心,歷來有一股Ostpolitik(向東看)的考量,對東歐及俄羅斯的情況比較理解及關注,不願過份強硬或圍堵。可惜,德國政治精英畏首畏尾,始終不願着力改變歐盟的外交定位,令歐盟面目模糊,民眾難以看到出路。
從星期天開始的一年,歐盟將面對一個又一個重大政治考驗,包括意大利憲法公投、法國總統大選及德國大選。若歐盟三頭馬車(德、法、意)都朝反歐盟的方向進發,特別是德國、法國選出向內望的總理、總統,再加上英國脫歐衝擊,Tony Judt的預言便大有可能應驗!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