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方廷瑚從張廷濟那裏得到一枚日本仙台方鐵錢,賦詩一首。差不多同時,顧廣圻得到「仙台通寶」,送給瞿中溶,也捎帶贈以一絕。頗疑兩種東西原是一樣,查後發現大概不錯。因為「仙台通寶」方形方孔,有銅、鐵兩種質地,而以鐵錢為多。
這枚錢幣鑄成於1784年,即乾隆晚期。這個時間下距方氏並不甚遠,他對這枚錢卻一無所知,只能靠猜。其實,在中日通商的時代背景之下,日本錢幣從沿海地帶流入大陸是普遍現象,甚至屢禁不止,曾令有司感到苦惱。倪模《古今錢略》記錄了它,且引顧廣圻的話說,「此日本國現在通用之品,今海濱乍浦諸鎮最多」,看來流通數量一度不少。
可是根據日本人的記錄,這枚錢並不好用。倉敦討論幣制的專文說「以其質惡劣,故不復通用於世」,連《報德記》這樣記錄老師嘉言懿行的著作裏,也閑來一筆,寫到了這枚小錢。因為它品質不佳、流通困難,就被用來譬喻某人不通世務,可知其為人詬病之深。後來又查到一部著作上特地說明,仙台通寶僅在奧路、松平境內通用,因錢價日賤,人民深為不滿,只流通了四年就廢止並銷毀了。看來,它變得不那麼好找,卻也說得過去。
有一位留心古錢幣的士人李佐賢,比方廷瑚時代晚些。他在濰縣地攤上遇到賣方形古錢的,就想起仙台通寶來,說自己過去只見過那一種方錢。再晚又有李慈銘,寫日記解了我們的謎。他說這種錢「民間向來罕行」,直到同治四年(1865),紹興地方一場大風,把大善寺塔頂吹落下來,發現裏邊足有兩千枚,這才大行於世,可是知道緣故的人卻總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