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真勇武 讀《野草: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

【讀書好】真勇武 讀《野草: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

【文化籽:讀書好】
彭定康旋風襲港,指港獨令香港人失去雨傘運動後的道德高地,這本是常識,但總是要出自前總督之口,大家才特別信服。香港雨傘後崛起的分離運動及本土派,經批評支聯會年年悼念六四行禮如儀,也認為香港應該與內地民主運動切割。關於香港與中國民主運動的關係,大家只停留在口水戰,互相謾罵層面,對於中國社會現況的分析,其實大家都不太重視。香港近年刮起一片政治浮誇風,人人談論政治,但又欠缺作為基礎的社會分析。梁天琦最近表示會到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研究獨立運動在對抗威權政府的角色,是有自知之明。

近年台灣出版了美國新聞界幾本關於內地的紀實報導作品,以真實人物故事及個人觀察反映內地維穩體制下的社會實况,包括何偉Peter Hessler的《Country Driving》、歐逸文Evan Osnos的《Age of Ambition》、大衛艾默David Eimer的《The Emperor Far Away》,這十年來西方傳媒都在探究強國崛起背後真面目,反之,表面看與內地關係緊密的香港,卻沒有人交出一本像樣的作品。

誰人改變中國

華爾街日報記者Ian Johnson駐京七年,曾以報道共產黨鎭壓法輪功獲普立茲新聞獎,他的視野與上述一般外國名記者捕捉強國崛起眾生相不同,Ian Johnson專注內地社會底層對抗共產黨體制的小人物,作者認為很多人期望勇敢的思想家、作家、戈巴契夫式人物去改變中國,但其實戈巴契夫式類型的人早已存在,例如那些決定控告政府的小鎮律師、揭露警察暴行的婦女。他們像野草一樣有頑強的生命力與高壓政權周旋,這些才是真正撼動中國的力量。他將在十多年前發生在內地三個真實故事串連成《野草: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一書,中文新版最近再度推出。
第一個故事的主題是抗稅。一個農民模樣的陝西地方律師馬文林,起訴當地政府向農民徵收苛稅,他雖然被捕入獄但成為農民眼中的英雄。第二個故事的主題香港人相信感同身受,故事發生在老北京的四合院,幾百年歷史的住宅被政府和地產商粗暴地夷為平地,換之以摩天大樓。原有胡同的主人被迫遷移,集體上訴,但既改變不了北京的命運,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至於最後一個故事的主角是法輪功信徒,一位山東老婦人因修練法輪功而被政府無辜害死,迅速火化,改變了女兒對母親的認識,也改變了這位女兒一生的命運。

Ian Johnson是資深駐華記者。

維穩迫於形勢

三個底層中國人的故事,作者以偵探般冷靜的方法剝洋葱一樣,層層撕開強國繁榮下尖銳的社會矛盾、以法治國的法家殘暴管治手法。這些小人物面對不公不義的抗爭,不一定有着遠大崇高的民主理念,反而多從個人權益出發,但這代表着一股正在撼動中國的力量,表明中國共產黨的強勢管治不過是表象,也說明了2008年京奧後中共走上維穩之路的真正原因,是來自廣泛的社會反抗。習近平繼續將維穩力量加大,另一方面全力整黨,爭取民心。
八九年香港人認為中產、知識分子是改變中國的力量,但三十年下來,城市精英得到了經濟發展的利益,對不公義的狀況視若無睹。近年共產黨之所以不斷收緊控制,大舉拘捕維權律師,是因為來自基層人民的激烈反抗,而非城市中產階級的民主訴求。共產黨真正懼怕的是來自本土社會底層的反抗力量,而不是香港互聯網上的鍵盤戰士。
無論你是要建設民主中國的「中華膠」,還是堅持要同內地切割的「本土L」,是否都需要了解內地基層人民對共產黨的抗爭?

今年中的烏坎事件,約三千村民無懼當局,堅持手執橫額示威。

何偉的《尋路中國》是另一本受歡迎的作品。

Ian Johnson《野草: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中文版最近推出新版本。

撰文:劉細良
編輯:陳漢榮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