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我們還剩下甚麼?——11月25日在崇基學院週會的演講(下) - 李怡

世道人生:我們還剩下甚麼?
——11月25日在崇基學院週會的演講(下) - 李怡

崇基週會的全年主題是「世道迷離.當仁不讓」。
世道迷離,有條件的或會選擇移民。當仁不讓是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去做,絕不推諉。這裏的意思就是選擇留下來主動應對。百多年前梁啟超說過:「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嗚呼!則非吾之所敢言矣。」「變而變」的意思是主動求變:「不變而變」就是抗拒變但最後終須變。「變而變」就是視變為機會;「不變而變」就是視變為自尋死路,但終因抗拒變而敗亡。
梁啟超的勸喻是指人生應主動而不要被動。針對今天香港之局,主動應對就是不逃避,不推諉,力求「變而變」。
到了我這個年紀,許多人都會回顧一生。一位長期在安寧病房照顧臨終病人的澳洲護士,在她寫的一本書中提到,絕大多數臨終病人說到人生第一憾事,就是後悔沒有勇氣忠於自己去追求夢想,最終發現自己一生活在別人的期望裏。臨終人最常說的話是:「真希望自己當年有勇氣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選擇大家期望自己去做的事。」
你們還遠未到回顧一生的時刻。但臨終病人的遺憾是他們年輕時的錯過。要日後無憾,正是要趁年輕時勇敢做想做的事。為甚麼沒有勇氣追夢?最主要是內心的聲音未能壓倒恐懼。愛因斯坦說:「把恐懼擺一邊吧!何不聽聽內心深處的吶喊?」因此,時刻聽從內心的吶喊,去勇敢追尋,才不會臨終悔疚枉度此生。
195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卡繆,他在得獎演詞中說:「可能每個世代內心懷抱着改造世界的願景,而我這世代的任務或許更大,就是要阻止這個世界的崩解。」如果說,在「努力興建」時代懷抱創造更美好的社會和人生的話,那麼在「盡情破壞」時代的任務或許更大,就是要阻止文明的崩解。你可以視之為不幸,也可以視之為時代使命和生命價值所在。
正如我開頭所說,「我們還剩下甚麼?」是指我們所處的迷離世道還剩下甚麼?也就是在文明崩解中還剩下甚麼?
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說,試想像自己身上的一切全被奪走吧!錢財、家庭與土地、親戚好友、頭銜、工作、名聲、年輕、健康,一切的一切全被奪走。這麼一來,還剩下甚麼呢?剩下的是沒有人能夠奪走,只屬於自己的東西:感性、能力、熱情、希望,還有很多很多。在這個世界上,有着一條僅屬於你而不屬於任何人的路。
正是要憑藉沒有人能夠奪走的個人自由意志的力量,在自己的範圍內,去阻止文明的崩解。
這個時代任務不只是屬於你們年輕人的,即使我這個80歲的老人,也和你們一樣,面對世道迷離,願意在我的能力範圍內當仁不讓。我不會想自己還剩下多少歲月,活着一天,就仍然擁有許多只屬於自己的東西:知識、理念、感性、閱歷、能力、熱情。只要繼續寫作,我就覺得生命仍然在燃燒。
外在的世界似乎越變越強大,人自覺自己在大環境中太渺小了,覺得能做的事情不多。但大環境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範圍內都獨一無二。抗拒做奴隸,即使看來甚麼也沒有,但還剩下很多很多。
謝謝大家。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