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元獨特性的戰略意義(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港元獨特性的戰略意義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貨幣,嚴格來說只有兩種,就是「管」和「不管」。世界上真正不受政府管制的貨幣,可謂絕無僅有。時至今日世上每日流通的主要貨幣,幾乎全受到政府監管,甚至是由政府壟斷發行。
在二十世紀,尤其是七零年代後,貨幣發行政策的改變,不但成為了每個國家民生和管治的關鍵,也是眾多公共政策當中,對國際關係影響至為深遠。
近來美元幣值急升,衍生許多新現象。其中之一,就是傳聞國務院正在草擬,針對資金流走的新政策。直覺上,資金流走,減少了社會增長的動力,政府有大條道理出手干預。不過,實情又是否如此簡單?
中國大陸在過去十多年來,宏觀經濟環境,明顯是越來越波動。簡單的觀察是人民幣的局部開放,影響了其他宏觀經濟參數的穩定。與此同時,其他各國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也一定會影響到中國大陸。
可是,無論外圍環境如何混亂,也不代表中國大陸本身的財金系統完全沒有問題。相反,正由於外圍環境越來越難掌握,自身財金系統的健全更加重要。問題是從公共政策立場上,究竟如何定義財金系統的穩定和健全?
真正最重要的指標,是風險水平。雖然原則上風險是算式,可是在現實世界,在事件發生前,風險是無法完全被量化和詮釋。換句話說,以風險水平作為評定公共優劣的準則,最終只有模糊不清的概念。風險管理是管治社會最基本的挑戰,尤其是在財經和市場的問題上,如何令風險受控,但同時容許一定冒險行為,讓社會有機會推陳出新,更加是一門藝術;就像洋人常說的:I know it when I see it。
假如說香港仍然有甚麼是世界上首屈一指,肯定就是舉世無雙的財金系統。事實上,在「管」和「不管」之間,香港的貨幣政策是極為罕有地,將所有酌情權減到最低,可是在另一邊廂,要遵守的規則,就永遠忠實地一條不漏。香港的貨幣發行制度,是絕對的法治,極少的人治。絕對以規條為本,與此同時也盡量減低了資訊不對稱和人為不可定性的影響,原則上減少了許多風險。

大陸缺理性營運

貨幣發行制度的獨立和法治等原則討論,卻鮮有人提及。總是有人會覺得,港元掛鈎美元,最終也會被別國的政治所牽引。但美元作為世界最流動的貨幣,假如不去選擇以美元作為掛鈎對象,理由也只有短線利益權宜和政治考慮;例如為了向北京示忠而要求港元人民幣化,又或者希望平抑短期的物價等。
良好的管治框架,不用朝三暮四地修改。所以像中國大陸政府般,因為一時的國際金融環境轉變提出新的法規,其實也反映了制度的不成熟。回到文章起首提出的疑問,中國大陸現在的宏觀經濟政策,究竟是基於甚麼考慮和原則而制訂?綜合中、長期的數據和觀察,中國大陸金融系統的問題在於缺乏具理性的營運模式,風險不但沒有分散,反而經過國有制層層遞升集中在國家層面。換句話說,一方面人民漸漸形成了對貨幣的不信任,寧願持有實物資產,但另一方面投機資產價格的行為,衍生出本來不存在的風險,而且這些風險最終也集中在中央政府層面,而且以上的循環從來沒有理順,反而是在每個新政策後變本加厲。
我不知道這種情況可以維持多久,但在可見將來,中國大陸扭曲的宏觀經濟,也不見得會被正面地處理。在這種環境下,港元更加要維持本身在制度上的獨特;若這條防線也崩潰,其他甚麼政治意識形態的討論,也再沒有任何意義。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