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任由梁振英向迪士尼跪低(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黎廣德) - 黎廣德

不能任由梁振英向迪士尼跪低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黎廣德) - 黎廣德

1999年董建華政府以亞洲金融風暴後刺激經濟復蘇為名,與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簽定投資香港迪士尼樂園協議,被市民謔稱為特區政府第一條不平等條約。17年後,梁振英政府違背上兩任政府向市民的承諾,要求立法會批准向財務拮据的香港迪士尼樂園公司注資58億元,特區第二條不平等條約的陰影馬上浮現,究竟市民的質疑有沒有道理?
經營主題樂園是商業項目,美國華特迪士尼來香港投資是為了賺錢。政府把商業項目與基建投資混淆,選擇性向商業機構提供補貼,是非常危險的做法。況且迪士尼不是拿到一般吸引投資的稅務或地價優惠,而是大得嚇人的巨額補貼,兼且有三重不平等特徵。
第一重不平等是出資與股權比例不對稱。政府成立香港迪士尼樂園時表面上注資32億元,華特迪士尼注資24億元,所以政府佔股份57%。但若果包括政府貸款及填海基建成本,總投資逾250億元,是迪士尼投資的十倍,但美國公司卻佔43%股權。
第二重不平等是管理權一家獨大。樂園由美國公司全權管理,政府放棄日常經營的話事權。雖然政府可以委任五名董事,但除非美國公司同意,政府連向公眾交代資料的權利也沒有,所以至今一直沒有公佈協議文本。
第三重不平等是營運收益一方獨享。雖然協議條款一直未公開,但根據政府從未否認的市場消息,美國公司可以不顧樂園賺蝕,先從票務收入抽佣一成,再從所有樂園內銷售商品抽佣5%,還有稅前營運淨收益6.5%,這還未計算華特迪士尼各式商品專利費。雖然樂園由2008至2015年累積虧蝕逾17億元,但每年總營運收益約50億元,所以美國公司估計每年拿走至少幾億元,政府則一分錢也沒有。

加碼擴建難扭轉虧蝕

此情此景,當樂園經營不善財政拮据之際,梁振英遠道前往秘魯機場替習近平接機卻沒有順道跑往美國要求年賺900億元的華特迪士尼負全責,反而脅迫香港人多拿58億元替樂園擴建,真是情何以堪。
最可笑是迪士尼把去年虧損1.5億元歸咎於旅客人數下降,只要對比海洋公園去年賺4,000多萬元,便知道「旅客減少」的藉口完全站不住腳,迪士尼食水太深才是主因。如果不平等條約不修改,即使加碼擴建也難以扭轉長期虧蝕。
若果立法會議員查根問柢,便會發現所謂擴建所需的109億元中的相當一部份是用來支付迪士尼隱性專利費和預留營運開支,變相增添了第四重不平等條款:由港府持續補貼美國公司抽水分成。
即使擴建所需的109億元由美國公司全數負責,香港政府在這項目的總投資仍然比它多約100億元。只要政府堅持擴建資金全數由華特迪士尼以股東貸款出資,雙方股權比例便不受影響,政府仍然是大股東。
要華特迪士尼讓步便必然要雙方談判,香港可說是立於不敗之地。
談判最壞的結果是美國公司提早撤資,但樂園倒閉後可以騰空所有正在佔用、預留發展和受發展限制的土地共280公頃,假若用四成來興建房屋,五倍地積比率,足以建成12萬個單位供30萬人居住。由於當地已有港鐵連接和地勢平坦,是發展新市鎮的夢幻地段,若以每平方呎地價5,000元計算,土地價值已達3,000億元。
香港人不想再做冤大頭,今天是翻身的契機。

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