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繼今年3月康文署把舞台劇場刊的台灣「國立」刪走後,由前特首董建華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亦爆政治審查醜聞。基金昨公佈首份藝術政策研究報告,但文中多處提及的「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故宮博物院」,都被刻意刪走「國立」二字,包括報告作者城大前校長張信剛的履歷,亦自我矮化僅寫「臺灣大」。文化監察對事件痛心,批評是擦鞋文化。城大教職員協會質疑涉事學者失誠信。
記者:黃翠儀
報告由張信剛為首的3人團隊負責撰寫,昨亦邀藝術文化界的陳智思及黃英琦分享意見。報告建議負責藝術政策的本港公務員編制有改善空間,又提到要擴大資金來源,吸引更多捐款,並參考外國成立委員會管理博物館。報告參考多個不同國家經驗,但記者發現文中但凡涉及台灣國立機構的字眼,多處都被刪走「國立」二字。如報告3.3.1段講由政府管轄及營運而又受歡迎的博物館,引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做例,但內文只稱「故宮博物院」。就連張信剛在作者簡介一欄,也不寫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僅寫「臺灣大」三個字。
傳董建華首肯
張信剛在論壇後被記者問到為何有此改動及是否由他決定時,原本停在媒體前方的張立即離開,並表示「呢個唔關我事,對唔住」、「我唔答呢個問題得唔得」。記者問到是否意指其個人介紹不是由他決定,並提到以往他的自我介紹中亦有顯示「國立」二字,張亦只答「同我無關,OK?」他欲言又止地表示「唔係我……呢件事我唔答,好冇?可唔可以?」其後在工作人員護送下離開。據了解,是次內部政治審查,源於有基金高層主動向基金主席董建華提出刪去「國立」二字,獲董建華首肯,亦獲張信剛本人同意,但內部有不少反對聲音。
香港文化監察主席楊雪盈指要尊重事實,「 無論係乜字眼都好 」,今次看不到有何原因要刪除有關字眼,「係唔應該,亦係唔能夠接受」。她反問為何會將「國立」二字視為敏感?到底近幾年香港發生甚麼事?她又指刪除「國立」字眼已非首次發生,早前亦發生康文署禁戲團場刊用「國立」字眼;又指得悉電影資料館針對「國立」字眼,轉換其他寫法或刪除。
楊稱無論是團結香港基金或是文化界,若對「國立」字眼自我調整,卻忽視核心價值,這並非她所認識的香港,「我哋係尊重事實,而唔係為咗擦鞋」。
城大教職員協會主席謝永齡直斥事件「可惜又可笑,獻媚得好緊要」,令人質疑涉事學者或機構有失誠信,「做報告係基於事實,𠵱家名都同人改埋,仲邊有人信?」謝直言校名是歷史一部份,亦有迎合當權者之嫌,「好明顯份報告係為咗迎合其他人」。團結香港基金回應稱,未能聯絡到作者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