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港督彭定康重臨香港,他在不同場合的很多說法,明顯都能夠引起香港人的共鳴。那些有心人及專向北京打小報告的「愛國人士」又可以說,香港人戀殖了。但港人禮遇彭定康,除了他的個人因素,更重要的是既反映了香港當前領導班子的不濟,也折射了當前政治體制的缺陷。
先從體制上說,香港今時的政治局面應該沒有理由比彭定康年代更不穩定。當年,香港踏入後回歸過渡期,不少人估計殖民地政府的權威會不斷下降,甚至有可能出現動盪。但這種不穩定並沒有發生。因為殖民地政府懂得順應民情來施政。不會是事事「以我為主」,不會說「先有殖民地宗主國,然後才殖民地」這一類鬼話。
彭定康上任之後,因為政改爭議令北京當局與港英政府的關係緊張,甚至引致中方官員以十分惡毒的語言攻擊末代港督。但除了政改及當時提出過的「老人金」方案爭議比較大之外,香港人對彭定康任內推行的大部份政策及行政改革至今仍然津津樂道。譬如說,彭定康上任後即制訂政府各部門的服務承諾、加強與市民的溝通。政府不事事以全知全能的觀點來推動政策,讓更多民眾有機會參與。
彭定康任內推行的開放政治及部份政改措施,例如「新九組」,回歸後即被推翻。但香港社會的管治因而有改善嗎?還是陷入了另一個負面的政治循環?這一點只要不掩耳盜鈴,應該都是心知肚明的。
再說領導人,當前的不濟就更顯而易見了。彭定康作為殖民地的領導人,任內沒有需要事事得到英國首相的高調支持與肯定。當時英國朝野,包括前外相賀維及聯邦及外交事務部的一些「中國通」官員,甚至曾公開對他的某些做法表示有不同意見,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彭定康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
建立權威不靠自誇不靠惡
回頭看看今天這個特區政府,經常意圖以中央領導人及高層官員接見及公開宣示的肯定來建立政府的威望,但總是適得其反。就算到了今天,彭定康在香港的事務上沒有任何憲制上的位置,但只要聽聽他的談話內容或其中片言隻語,再作個簡單的比較,便很容易看得出十分矛盾的現象。為甚麼今天控制着大部份本土的新聞媒介、又有政府新聞處發放官方消息、甚至有月薪30多萬的新聞統籌專員的這個特區政府及特首,其談話內容總不能令香港人感到貼心,反而常常令人感到惡心呢?
彭定康不是香港人,但他支持香港人,不會動輒擺出領袖及家長的嘴臉來教訓香港人;他對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例如梁游兩人在宣誓過程中表現,也嚴辭批評,也同樣否定港獨。但他能夠說出容易理解的道理,不需要聲大夾惡,毋須狐假虎威,也毋須搬出甚麼「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他肯定香港人,他不會低貶香港社會的政治文化,他相信香港人,認為香港人有能力治理好這個社會,有智慧選出能領導香港的人。如果把他的風範、談吐與言論的質素與香港回歸以來的領導人,特別是現任特首梁振英相比,哪一個人在不斷繞圈、意圖混淆視聽?其實都是清楚不過的。
要建立政治權威,不能自以為是,不能靠口頭上自誇如何正確偉大,更不能靠惡。珠玉在前,港人喜歡彭定康不就更是「天經地義、合情合理」嗎?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