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手術後整天卧床休養不郁動未必能更快康復。麻醉科醫生指出,不少病人術後因沒有做好簡單的護理,如任由傷口外露甚至沾水,又或過於依賴藥物與物理治療,日常在家則欠缺活動或不肯「落床」,令術後的傷口痛楚未能減輕,嚴重者更會疼痛伴隨多年難以復原。病人在術後除了注意個人衞生,亦應每日抽最少10分鐘作簡單伸展運動。
記者:于健民
伊利沙伯醫院麻醉科及手術服務部門主管黃河山指,手術後常見後遺症是身體疼痛,疼痛感覺可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疼痛一般可於3個月內消失,若持續6個月或以上,便可能發展為慢性疼痛,或需要長期接受藥物及物理治療。理論上傷口越大,疼痛感越遲消失,較常見大型手術如切除乳房或剖腹產子,出現慢性疼痛機率可達五成半,俗稱「小腸氣」的腹股溝疝氣手術、膽囊切除術等微創手術,雖然傷口只有數厘米,最快可兩星期康復,但術後痛楚有近一半機會持續半年以上。
黃指,臨床上間中有較粗心大意的病人,因衞生意識欠佳,如任由傷口外露「吹風」或沾水、穿上不潔衣服、做大幅度彎腰等動作,影響「埋口」速度,令傷口受感染之餘,也令術後疼痛延長,嚴重者甚至數年才痊癒。
腹式呼吸減痛楚
該院麻醉科及手術服務部門資深護師林智穎表示,自2014年起推出「圍手術護理」,協助病人理解及按指示做好手術前後的持續護理,以期盡快消除疼痛、減低可能發生的後遺症。雖然大部份病人會依時到醫院接受術後疼痛的護理及物理治療,但間中或有病人尤其是長者,過於依賴醫院治療,在家中則是長時間坐着或卧床,「連落地行下都冇動力」,也會減慢復原進度。
林指,不少人誤解手術後「休養」是避免身體有任何活動,其實術後長期卧床反而影響身體血液循環,令痛楚難以紓緩,「其實長時間瞓喺度,痛嘅感覺只會維持得更耐」,亦會加深只能依賴藥物才能鎮痛的誤解。她稱,紓緩疼痛的一大要點是「越痛越要郁」,有助盡快消減痛楚。
林建議病人在家休養時,可每日進行簡單手腳伸展運動,如雙手伸前,手指依序向掌心屈曲握成拳狀,每次約10分鐘,有助促進血液循環及放鬆肌肉,加快復原。不少怕痛的病人,一旦感痛楚便非常害怕,她建議病人可立即進行緩慢的腹式呼吸,每分鐘8至10下,有助即時將痛楚減輕。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