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難得,特別珍貴,說的,不是愛情,而是藝術。在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就有這樣一對好拍檔,26歲的John Cliford與24歲的蔡蔚珊,前者飄洋過海,由波士頓來港學戲曲;後者自幼入讀國際學校、英國名牌大學畢業,卻矢志傳承國粹。這兩個英文流利過中文的好同學,與一眾演藝同窗走出校園,自資在高山劇場踏台板,於昨天粵劇節演出經典折子戲,為推廣戲曲文化出一分力。
洋人難做幕前 改彈揚琴
「我係洋人彈揚琴」。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的John,正在為蔚珊伴奏,一埋位就玩爛gag自嘲,惹來哄堂大笑。這對超級粵劇迷,台前幕後合作無間。John因洋人面孔,幕前演出無望,矢志做專業樂師;蔚珊的曲譜,曾幾何時註滿密密麻麻的英文拼音,仿似神秘武林秘笈,「冇辦法,粵曲嘅文本都係比較深嘅中文」。自小學小提琴的John,為幽怨的二胡樂聲神魂顛倒;蔚珊呢?就因為探訪老人院,與粵曲結下不解緣。
「啲老人家話想聽粵曲,就同妹妹一齊去學」。時年13歲的蔚珊,師承名伶文千歲和梁少芯。父母創立日經日本語學校,出生富裕的小妮子,小小年紀十八般武藝,除了日語流利,芭蕾舞一跳9年,「媽咪話學咁多唔同嘅嘢,係時間專注一樣」。父母民主,讓她選擇,結果這個番書女揀了粵劇,「後來師父移民美國,加上我又去咗英國讀大學,先冇再學」。人在異鄉,說句中文也難,遑論唱戲,但越難得越思念,大抵是天性。
「試過喺唐人街到處問人,知唔知邊度有得唱粵曲」。人生兜了一小個圈,2013年,倫敦大學語言系畢業返港,成績優異的她獲港大取錄教育碩士,同年演藝學院開辦首屆戲曲學士課程,初生之犢偏向虎山行,選擇與夢繫的戲曲再續未了緣。「爸媽都由我,只係叮囑我:決定咗就唔好後悔,要更加努力做好啲」。最好,是目標,也是她對自己的承諾。「好多人可能覺得粵曲過時,但喺我心中,係一定要落好多苦功嘅藝術」。
熱心向朋友推介,又義務將劇本繙譯為英文,讓外國人都可以掌握內容。而為爭取演出機會,除了高山劇場的演出,稍後更會在新光戲院舉行師生聯唱,「係師父(文千歲)退休移民之後首次喺香港嘅公開演出,特別有意義」。由13歲學戲至今,相距足足11年,「當年跟師父學戲嘅學生之中,仍然有演嘅基本上只剩番我」,自覺任重道遠的番書女蔚珊,一面認真的說。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