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8年前天天執石砌石的退休小學校長盧壽柱,自言萬分無奈。「我94年已搬入馬鞍山,以前呢度話填海,啲街坊一齊反對,都係因為珍惜呢度咁靚嘅景色,你唔鍾意就話我破壞?」穿上水靴手套,身型瘦削的盧伯,趁潮退修補被破壞了的石字,邊說邊指手劃腳。烏溪沙位處香港東面,面向吐露港內灣,與大埔搖搖相對。追?到十幾年前,馬鞍山尚未如今天大型屋苑林立,碼頭對出的沙灘仍未是沙灘,只是面海的狹窄石灘,遊人稀少。
老街坊林先生回憶:「以前呢度(沙灘)好荒蕪,滿地蠔殼,好多樹枝雜草,冇人遊水,後來有個阿伯喺度清理,修剪晒啲樹枝,執走啲大石,仲搬啲沙喺度舖,出發點一定係好,只係後來多咗人加入,愈砌愈多嘢,有啲人覺得太濫」。林先生口中的阿伯,正是第一代執石人郭九。「最初係郭九清理石灘先,後來吳伯喺度?啲石砌咗個心,我退咗休,成日喺沙灘散步,見到佢砌,就幫吓手,結果又自己砌字」。盧說。
這個退休3人組,郭九是退役船員,吳伯是退休花王,由清理沙灘到砌心砌字、由互不相識到合作到分道揚鑣,歷時愈10年。「吳伯其實係我師父,我最初跟佢砌,後來我喺個心旁邊砌咗『主是』兩個字,看上去便成了主是愛,我事前未徵詢佢意見,佢見到好唔鐘意,結果走咗去另一邊砌心,大家再冇傾計」。大抵,合久必分,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同意見,自此,3人組各有各砌,不相往還。「都無所謂,大家都係希望為啲街坊做啲嘢,只係做嘢嘅方法唔同啫」。
那想到「內憂」還遇上「外患」,網上有人在社交網站發起拆石行動,還原石灘,甚至半夜快閃拆石,位處一角的小小沙灘,又再成為傳媒焦點。為免正面衝突,3人組都先後停了工。「你拆我修,只會沒完沒了,依家唯有日日嚟憑弔同懷念吓,暫時唔再砌囉,鋒頭火勢。最安慰係有人話嚟拆,班街坊泳客30幾人,走嚟幫我打氣,唔好話邊個啱邊個錯,你做嘅嘢原嚟有人欣賞,已經好開心」。仍愛日日望海的盧伯說。
攝影:許頌明
撰文: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