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支那」的最早印象,是自小聽熟的《支那之夜》。此曲出自李香蘭同名電影,為日本侵華宣傳,戰後被斥為辱華歌曲。但我成長時期在港澳仍然經常聽到電台播出。
1992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有「李香蘭(山口淑子)專題」,終於看到1940年她和長谷川一夫合演的《支那之夜》,覺得拍法陳舊。但主題曲依然動聽。現在很易上網看到該片,聽到該曲。
該片其實有兩首名曲,《支那燑夜》Shina no yoru由竹岡信幸作曲。另一首《蘇州夜曲》的作曲者服部良一很著名,六十年代有些香港片還請他到來配樂,包括1960年王天林導演,葛蘭主演的電懋歌舞名片《野玫瑰之戀》,活用了《卡門》歌劇名曲。
《支那之夜》使李香蘭揚名日本,其實1961年日本東寶與電懋合拍的《香港之夜》,尤敏和寶田明主演,等於該片新版,但無政治性。尤敏因而大受日本觀眾歡迎,接着拍了《香港之星》。不過尤敏婚後息影,廿年前逝世。
那次電影節「李香蘭(山口淑子)專題」,選映她演出的七部影片。其中清水宏導演《沙鴦之鐘》,1943年在日治台灣拍成,主題曲使我驚奇,原來就是香港粵語流行曲《每當變幻時》的原版,古賀政男作曲。曾被台灣改為《月光小夜曲》,七十年代香港版由盧國沾作詞:「懷緬過去常陶醉,一半樂事一半令人流淚……」,很好聽。
日本歌變中文歌很多,李香蘭大概是最早唱日語亦唱華語的一位。而且她當紅時期,也使華人創作的名曲《夜來香》和《何日君再來》流行日本,可算做到雙邊交流。前年李香蘭九十四歲逝世,是對中國有感情的日本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