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胚芽故事】
時裝及紡織業曾是香港四大揾食支柱之一,我們炮製過港版Lady Gaga梅艷芳,追捧過興發街的Esprit。經濟轉型加上堅離地租金,型人蒲點「百利」凋零、淘寶崛起、速食時裝巨擘盛世,本土時裝業黯然被打殘。
「是悲哀的。大家越穿越簡單,世道又不再介意撞衫,傳媒訪問明星只關注那件衫夠低胸,對設計師是一種否定,香港未來尚有沒有時裝界也是一個疑問。」在港最早建立個人品牌的時裝設計師馬偉明(Walter)正色道,黯然神傷。每年一批又一批年輕設計師大軍投入市場,注入浪漫幻想外,能在殘酷現實中一起振興本地薑,讓它再次辣起來嗎?我們跟香港三代時裝設計師談過。
不知多久沒見過本土時裝界有如此大的party,可惜不在主場而在台北。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策劃下,港台兩地逾60位時裝設計師在「UNZIP創意香港時裝風尚.台北2016」(「UNZIP創意」)活動中進行時裝滙演與交流,為期兩周的展覽,包含老中青三代香港時裝設計師作品,不同風格的時裝藝術,在海外展現風格與實力,也「點化」新生代。「年輕有才華、有視野和有實力的香港設計師從來不缺,只是社會有沒有理想的平台讓他們站穩呢!香港的人才特色是非常多樣化,中西文化的融合是我們的歷史背景,所以出來的作品國際化。」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楊棋彬說。
香港創造 天橋上講本土故事
「香港如此多設計師參與同一個展覽很難得,除了互相觀摩,從天橋上看到本土思想,大家不同想法,我相信對推動香港創意工業很有作用。」是次策展人建築師陳麗喬博士說,她以「拉鏈」作為圖騰,crossover建築與時裝美學,寄望時裝界團結拉開新天地,讓世界能從天橋上看到本土故事。
現實是,有實力並不等於有條件自立門戶。香港時裝盛世,早已無以為繼。自家品牌不少,但苛租猛於虎,不少品牌轉攻樓上,甚至只有網站,默默艱苦經營。「游牧時裝設計師也不少,他們沒有固定店舖,我也搞過時裝街想團結整個行業,但一加租就散了。」不談輸出海外,單單要港人撐港貨,也不容易。自己和身邊朋友不乏港產時裝支持者,但大部份仍對香港時裝沒多少概念,一般認知是貴。Walter說:「大家口裏常說要穿本土時裝,但香港時裝的水平要做得貼近外國貨,才能要求自己人撐你,否則只是口號。」他記得老一輩時裝設計師大都着重基本工,怎樣畫紙樣及縫紉,好好認識每種布料,再去學習創作。
請Walter與剛畢業的時裝設計學員駱穎恩(Adeer)談行業現實,一盤冷水的淋過來:「鍾意shopping、穿靚衫不等於你懂得時裝設計,先收起不切實際的浪漫。」Walter補充:「有些人何解文章寫得好,因為他讀很多書。現在做時裝的人觀察時裝根本不多,你認為他會有何成就?他有沒有每天看天橋秀,日日蒲連卡佛?」Adeer搶白說自己也經常逛名牌店偷師,只是很快便被售貨員發現她是白撞,送她白眼。她目前最期待盡快找到工作吸取經驗,希望不日有自家品牌,有意設計融合street fashion及high fashion的作品,渴望替接受古怪造型的歌手王菲做形象。
時裝界初哥 憧憬現實落差大
入行幾十年的Walter苦笑說,初生之犢對五光十色的時裝界憧憬與現實有很大的落差。「簡直是堅離地。群眾需求與設計師所想有出入,別以為王菲、鄭秀文穿你作品就會幫襯你,不會的。你有錢、有後台可堅持做自己風格,等人慢慢認同你、慢慢儲存客人,但若說要生活與生存必須適應大氣候的要求。」他更為新晉時裝設計師拋下成功錦囊,第一要醉心,第二要勤力,第三是好的溝通能力,有這三項必要條件才談創作力。
「醉心不是沉迷行街買衫,而是醉心於透過作品表達你自己的理念,勤力不用說,款式要不斷推陳出新,溝通能力也重要,試過我請一位設計師到店舖看看,她說自己不是售貨員,哪位設計師不用銷售自己呢?這些觀念很錯誤。」他說,利用自己長處發揮設計,對新事物和表達方法莫名興奮,創作力是累積出來的,否則只會淪為時裝界的窮忙族。「其實自己要爭氣,只要你的作品達到水平自然會有群眾。」Walter自言是較幸運一群,家庭背景令他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接觸時裝,13、14歲已做自己話事的西裝,訓練對細緻的要求。
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時裝品牌
或許不是設計師不想投放創意元素,而是世界不需要。當設計師把消費心態融入設計,很可能迷失自我,「每星期要嘔十個款出來,所有稜角都磨平吧。」這是一位曾經滿有熱誠的設計師的真實對白,但世事何曾是絕對?
原是平面設計師的李冠然(Kenny)投身時裝界,更到英國深造紙樣設計和數碼印刷技術,務求能將理念實踐於布料上,2012年創立品牌fave,顯然出於他對時尚與環保並非對立的信仰,他的時裝作品表達多元設計理念和環保內涵,今年更在尖沙嘴K11 開店。他認同香港時裝設計面臨邊緣化,快速時裝迫使消費者棄掉大量衣物,他正正希望透過提高質量與功能,令大家慢活下來,經營一個有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時裝品牌,好似一組靚靚圖案絲帶,看似印上冰川或大自然景象,其實背後是Kenny用廢紙、垃圾、膠袋假扮再用微距攝影打造的偽山水,呼籲大家關注環保和愛惜大自然。
「我會採購市面的剩餘環保布料,包括有機棉花、由膠樽提煉的再生聚酯纖維、從菠蘿提取的嶄新纖維都歸類環保物料。我更堅持親手製作樣辦,從中鑽研減少廢料的剪裁方法,而且布料的圖案都不是網上拷貝,而全是設計者一手一腳創作,就不會撞款撞色。」多功能也是他的創作方向,例如一件長褸的下襬裝上活動鈕扣,一拆開便變成短褸,還有可變款的裙子,一物多穿都是抵抗速食文化的點子。
港府計劃近兩年撥款五億元發展時尚產業,雖是大躍進,但能做到甚麼?我們拭目以待。Kenny跟許多時裝設計師都在默默推動本土時裝文化,找尋狹縫中的出路,更要證明香港創造質素亦不輸於大品牌。
記者:鄭天儀
攝影:梁志永、伍慶泉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