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群社會服務處公佈高壓管教的調查,找來阿詩細訴童年。阿詩小學時默書曾獲98分,卻被媽媽質問為甚麼拿不到100分。後來,家中的廁所突然加裝摺枱,她如廁時,媽媽就在客廳大聲朗讀,她就邊如廁邊溫默書。雖然,她小學最終入了精英班、亦成功升讀Band 1中學,但後來患了抑鬱症,結果考不入大學。
一張廁所摺枱承載了甚麼?是小朋友的惶恐、是他們日夜記掛成績,連如廁時間也要努力學習嗎?也許是,但那摺枱承載着更多的是媽媽的焦慮。那份焦慮是考到98分仍擔心子女落後於同學、是容不下子女生活中有丁點空閒,那怕只是如廁也不能無所事事。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子女;有神經緊張的父母,就會有神經緊張的子女。長期繃緊的弦線最終在阿詩考大學之前斷裂,更不堪的是,她後來一直跌跌碰碰,每份工也做不長。
看着阿詩的經歷,很多人聚焦揶揄「廁所摺枱」並批評那父母有病。然而「廁所摺枱」只是一種焦慮的呈現方式,相信大部份家庭的廁所都不會有摺枱,但父母的焦慮卻往往以另一些形式出現。例如,在地鐵車廂內,不時見到小學生邊搭地鐵邊做功課,阿媽在旁指導,這和要子女邊如廁邊溫默書,有甚麼分別?又例如,85分不滿意、90分不夠,這和98分被質問,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吧!
廁所摺抬的確很罕有,但廁所摺枱背後所代表父母那份惶恐與焦慮,實情卻頗為普遍。看完阿詩的不快童年,父母輩不妨深呼吸三次,提醒自己放鬆、放鬆、放鬆!
蘇菲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