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直接注資擴建 學者指不智

首次直接注資擴建 學者指不智

【本報訊】香港迪士尼開幕後曾兩次集資擴建,港府主要是以債換股,今次是首次作出直接注資擴建。經濟學者相信,港府直接注資及不讓樂園向外借貸,因樂園不斷虧蝕,要舉債不易;但港府為保大股東地位而注資亦屬不智。
1999年港府與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達成協議,各自注資及借貸,以合營公司方式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港府持股比例佔57%,華特迪士尼佔43%。
到2009年迪士尼第一次擴建成本為36.3億元,由華特迪士尼注資34.9億元,並將27.6億元貸款轉換為股本。港府則不再注資,只將樂園未償還貸款中的62.5億元以債換股,即不用還款。但港府持股比例降至52%,華特迪士尼佔48%。
2014年迪士尼興建新酒店成本為42.63億元,港府再將樂園未償還貸款20億元中的17億元轉換為股本,另再借8億元。而華特迪士尼則注資17億元,再借出11.5億元。餘下6億元由香港迪士尼自行承擔。雙方持股比例不變。而到2015年,港府將樂園40億元地價的附屬股份,當中4億元轉換為股本,令港府持股比例微增至53%。

不斷虧蝕 向外舉債不易

今次擴建成本達109億元,而港府借予樂園的債款只有約11.5億元,而港府為免增加香港迪士尼債務負擔,決定首次直接注資58億元擴建;華特迪士尼則注資51億元,令雙方持股比例不變。
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香港迪士尼近年不斷虧蝕,回報率低,要向外融資舉債不易,利息亦會偏高,所以只能靠股東注資來擴建。但港府若為了保持大股東地位而不斷注資是非常不智,一來所謂大股東地位虛有其名,管理權在華特迪士尼手上,而局部擴建後也未必能吸引大量旅客,難令迪士尼轉虧為盈。
■記者麥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