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認領】八旬補鞋伯養家:點解你鞋都唔攞仲走數

【失物認領】八旬補鞋伯養家:點解你鞋都唔攞仲走數

中環堅道與鴨巴甸街交界的榕樹頭下,87歲的許均(均伯)開了一檔「許均記」,64年來補過無數鞋履,手功一直得到街坊盛讚,個個叫他「補鞋佬」。今日他連招牌都收起,表示人到夕陽時只想簡單開心過日子,「再揀唔入呢行唔做補鞋嚕,只係做開又年紀大,唔知轉做咩好。」

來港擺檔64年 救鞋無數 但客人走數

中環堅道與鴨巴甸街交界的榕樹頭下,87歲的許均(均伯)開了一檔「許均記」,64年來補過無數鞋履。

均伯16歲時在廣州學造鞋,幾年後解放時跟朋友來香港。20歲就開了許均記,之後在榕樹下擺檔,一擺就64年。回憶當年學師,均伯笑說其實是隨口噏,「嗰陣時啱啱有親戚喺廣州返鄉下,我順便問有冇人請學師,然後就自己出廣州學師。」一個「隨口噏」,均伯就開始了大半世人的造鞋補鞋生活,用一個鞋檔養活一家八口。

做了64年,均伯救過無數對鞋,小至黐邊上線,大至補鞋底、打磨拋光,全部都一絲不苟。小小檔口,掛着十數對修補好的鞋子,全都是均伯補好卻沒人取回的。「啲人補好又唔攞,我只可放喺度等。」補鞋雖說成本不高,但如此一對一對鞋子積少成多,相信均伯都虧了不少錢。記者提議留下客人電話,或是先收錢再補鞋,均伯聽後卻大力搖頭,「我信啲街坊,而且留電話都冇用,要唔攞就唔攞。」

均伯慨嘆:「入錯行,繼續做呢行只為養家。」

均伯說補好一對鞋,除了要整齊好看,更加要穿起舒適。問他會否覺得這是一門手工藝,他直言沒想過是手工藝,一直做純為養家。「再揀唔入呢行唔做補鞋嚕,只係做開又年紀大,唔知轉做咩好。」他搖頭,坦言做補鞋佬並非搵錢行業,以前即使算是有一門手藝都不能賺錢,更何況今時今日沒人補鞋的年代。「今日個個着波鞋,追新款,一對鞋幾百蚊好平就有,邊有以前咁慳儉,一對鞋補完又補。」他告訴記者,若然再揀會做水電工,因為賺錢比較快。「換支光管,五分鐘就300蚊。我一對鞋先收百一,要補三對,你話我要用幾多時間?」口裡看似甚麼都往錢看,但回歸原點,年輕時均伯密密做其實都只為養家。「入錯行,繼續做呢行只為養家。」

「許均記」養活一家八口,今日均伯連招牌都收起,表示人到夕陽了只想簡單開心過日子。「打算做到唔識郁,坐喺檔口見下街坊吹兩句,開開心心過一日,好過退休坐喺屋企睇電視。」但收起招牌,手藝連家人都不傳授,後繼無人不會可惜嗎?「自己都搵唔到食,教佢咪衰多五錢重。」他更直言,現在社會選擇多,做任何一行都比補鞋好。「除非你好喜歡,一定要自願先好入行。」此話從均伯——一個64年做同一行,卻感嘆入錯行的老人口出似乎份外有力。

許均記
地址:中環堅道98號

記者:黃凱婷
攝影:徐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