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香港首辦電動方程式(FE)賽事,反應好壞參半,相比已有63年歷史的澳門大賽車,後者在軟硬件配套上較成熟,小記列出以下四個範疇,給首度主辦賽車的香港初哥作出參考。
賽車女郎
在東望洋賽車場,最受歡迎的未必是車手和跑車,而是賽車女郎(圖)!賽車女郎往往是焦點之一,圍着她們的龍友人數遠比各款戰車為多,新聞的點擊率亦可證明賽車女郎比賽車本身更受歡迎。澳門賽車每年都有大量賽車女郎,香港FE的賽車女郎卻少得很。
賽道設施
不少車迷曾指出,2.2公里長的中環海濱賽道太短。東望洋賽道(圖)世界聞名,不少車手想挑戰的街道賽。事實上,東望洋特色較鮮明,如葡京彎和文華東方彎多意外,松山上路難超車等;中環海濱最大的特點,卻不是賽道本身,而是周邊建築物。
人流氣氛
澳門大賽車每年吸引不少遊客,場內氣氛亦好,練習日只需50港元就可進看台觀戰,支付2,100港元,更可到集車區近距離接觸賽車女郎(圖)和跑車;相反香港FE,只能看直播的eVillage亦收300元入場費。
支援賽事
澳門大賽車的焦點賽事是F3世界盃,並有六項支援賽事。當中GT亦是世界盃賽事,質素極高。相反香港FE除正賽外,只有E Golf一項支援賽事,車手潘德俊建議,可把較有經驗的車手和藝人車手分開,變成兩場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