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名義,以《我唔鐘意我爺爺》為插圖展的主題,講一個有關香港女孩和大陸爺爺,一起生活的糾結小故事;要不就是以超現實的畫作,反思「港豬」現象,充滿政治諷喻。劇團出身、半途出家自資搞畫廊的陳裕恆,選址旺角山東街唐樓,很貼地氣。「細個喺呢度住過,咁啱招租,重回人生起點創業,特別有意義」。感性創業,自言摸黑走路:「係好危險,但至少行出咗第一步」。別人為他抹一把汗,即將男人30的他,卻選擇走不一樣的路。
記者:呂麗嬋
走訪陳裕恆的畫廊,要有點腳骨力,400多呎的舊樓單位,對正女人街,有別半山畫廊的不食人間煙火,這裡沒升降機,樓下有間梯底雜貨店,有陣草根味。「12歲前都喺度住,嗰時爸爸媽媽搞緊離婚,我跟媽咪,搬大咗但唔開心」。午夜夢迴,仍是那間童年時住過的蝸居。長大了,在劇團工作,又到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讀戲劇。「嗰時啱啱由台灣返嚟,見到呢度招租。」那是2014年,正值雨傘運動,佔領旺角,沸沸揚揚。
「那是多元平台,叫tgt,即together嘅意思」。畫廊的前身,是陳裕恆與另外4個朋友合資的創作室。「構思係同一個地方,集合手作、影像,甚至網上電台等不同創作媒介」。只是,就如大部分「爛尾」故事,5個人各有正職,一年下來,由雄心壯志到熱情不再,今年初,只剩他一個股東身留守。「都有諗過就咁算,但又唔想半途而廢」。思前想後,不單堅持,更兵行險着,轉型成為畫廊,主力為本土創作人策展。
強調本土情懷的創作近年遂漸受關注,過去亦有畫廊進駐深水埗等舊區,但背後大都有財團支持,單打獨鬥的陳裕恆,直言是摸黑走路,畢竟畫廊圈子封閉,畫作有價,亦只限具名氣的畫家。「你去中環啲Art Gallery行一圈,賣嘅有幾多屬於香港artist嘅作品?就算係香港展商參加art fair,情況亦一樣,反觀日韓國同美國,佢哋都會推廣本土藝術家嘅作品。」
小畫廊推銷名不經傳畫作,困難重重,但陳謂與其坐以待斃忿忿不平,不如另創新天地。看準99年在倫敦Battersea Park起家的Affordable Art Fair在港舉行,他這間只成立了數月的一人公司,就膽粗粗申請做參展商,推廣他認為有潛質的本土畫家作品。「申請之前,我連有咩程序,合約點寫都未知,都係上網同睇書自學」。
過關斬將參展,又透過互聯網,主動聯絡多倫多港人女畫家Christie Chan回港籌辦《我唔鐘意我爺爺》畫展,期望打響頭炮。「互聯網好處係再無國界之分,佢(Christie)離開香港好多年,但不時喺facebook分享作品,你睇到佢對香港嘅感情同思念」。一個離家千里的香港人,如何看待今日的香港?他說感到好奇。「雨傘運動催生好多藝術創作,大都簡單直接,經過兩年沉殿,可以有更多反思。」
摸着黑走路,他笑謂自知危險,但至少行出第一步。「好喜歡《20世紀少年》呢本漫畫,入面講到拯救世界有好多唔同嘅方法,我希望利用藝術作品喚醒人心」。甫起步,便策展政治題材,不怕被定型,或成為申請政府撥款的障礙?「藝術本來就應該反映時代,政治係生活一部份,根本不能避」。矢志為本地創作人開創新平台的他說:「如果因為敏感就唔做,就係埋沒咗呢啲聲音」。
協辦另類展覽,沒展覽時就以出租場地開源,甚至出租本地畫作給商業機構,定期換畫,開拓收入收源。「之前喺藝展,認識咗個澳洲人,希望透過佢,可以分銷香港畫家嘅作品到歐洲及澳洲。」由港豬到阿爺,矢志另創新天的他,滿肚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