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閒逛」,不時會重看90年代那支公牛隊及米高佐敦的精華片段,像個習慣;明明已看過上千遍,DVD都早買了回來珍藏,卻依舊像着了魔般,於搜索欄上輸入"Michael Jordan"。
今時今日要重溫舊球賽片段,就像在銅鑼灣找家化妝品連鎖店般容易,但在還未有互聯網的年代,就非常花工夫。電視台每周有NBA節目,也會偶爾轉播大賽,但若時間不配合,就只得倚靠錄影機的預錄功能;旺角信和或灣仔東方188的「籃球舖」,會從外國購入NBA官方製作的球星特輯或球隊奪冠精華影帶,但售價對學生哥來說,算得上是天文數字。既窮又要看,要不站在店外老半天看電視,要不就省吃儉用買盒錄影帶──是店家翻錄自原裝影帶的那種。
現在看來,VHS的錄影畫面當然粗糙到不得了,「帶過帶」(意即翻錄再翻錄)後,聲畫就會再下降一級,但那時候依舊看得趣味盎然;由朝睇到晚,沒多久畫面就「飛針」,無法再看了。籃球之外,相信有九成男生都曾梳過(或嘗試梳過)那個杜拉格斯「城城」頭;踏在腳下的最希望是「馬田醫生」,不少人都曾因鞋沿的黃色縫線被訓導主任找麻煩,下課就直接穿着校服、皮鞋去打籃球。傳統校服店出售的校褲剪裁有點老土,要買條「約克」代替;羨慕鄰座的同學富有,「M鴨」書包和「桑•保羅」鐵牌錢包(重點:把鐵牌於後褲袋露出來),一應俱全呢。
90年代的標誌性產物太多,球場內外亦然。我不敢說新不如舊,但成長回憶總是格外深刻,以上那些就是我們這班中佬的專屬記憶吧。回憶珍貴,又或是心理補償,所以我們到今日還是會對那些復刻版玩具波鞋趨之若鶩;寫這篇前,剛好把那部迷你紅白機弄到手,廿多年後再按那「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 Start」,你牢牢記住的除了是那「Chok無限命」的秘技之外,大概就是那段無憂無慮、世界還未太荒謬的黃金歲月。
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