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施毅行者】特殊學校組隊毅行 行山教曉同人講早晨

【樂施毅行者】特殊學校組隊毅行 行山教曉同人講早晨

這個周末是一年一度的樂施毅行者,由星期五上午開始由西貢北潭涌分組起步,48小時內沿麥理浩徑行(或跑)100公里到元朗大棠郊野公園。今年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超額兩倍達3900隊,最後以抽籤形式抽出1300隊參與賽事。

今年有兩隊比較「特殊」,由來自特殊學校的師生組成。「我知道這個活動真的很好,整個氣氛很正面,沿途很多人鼓勵。他們欠缺的就是信心和鼓勵,活動中可以帶到這些東西給他們」,本身是超馬跑手的施性概(施Sir),是匡智獅子會晨崗學校的老師,早在4年前大膽向學校提出跟學生組隊參加毅行者,或許因為學校本來就有遠足活動,校長很支持,猶豫的反而是家長,「起初家長也懷疑子女未必能應付,但是我們跟家長解釋,我們也不一定要完成的,目標只是要行到突破最長的途程,中途有任何狀況也可隨時退出,而且我們的訓練也是循序漸進的,所以家長也很願意讓他們去試。」第一年由施sir加上3名智障學生組成隊伍,起初目標是用盡48小時完成賽事,也有隨時遇狀況要退出的準備,「他們認知能力或者是比常人低,但體能跟常人可能沒有分別。」結果順利以45小時全體完成賽事,令人鼓舞。

100公里對常人來說已非容易,對自閉症患者以至帶隊老師來說都是更大的挑戰。

施sir今年已是第四年帶領特殊學生參加毅行者,他見證了行山怎樣改變了自閉症學童。

匡智屯門晨崗學校的佘志恒老師指,自閉症患者有時會很急進,初段會行得很快,要控制他們的速度避免後勁不繼。

6位同學對完成賽事充滿信心。

今年施sir第四度領軍,由匡智獅子會晨崗學校跟匡智屯門晨崗學校一起派出6位自閉症及輕度智障學生,加上4位老師組成兩隊參賽,賽前安排了9次練習,其中兩次更是通宵的長課,讓學員初嘗夜行體驗。不過,施sir也沒有計劃要學生不眠不休地去完成賽事,而是在三日兩夜之中安排了兩段睡眠時間給大家,「他們是從來沒有試過不睡覺行通宵的,安排睡眠時間可以讓他們安心一些」,自閉症患者需要規律的生活,面對突發狀況應變和適應力都較低,突如其來的轉變會令他們不安。自閉症患者亦不懂表達自己,有時可能連口渴甚至內急等狀況也不懂表達,「路上我會不時問他們是否肚餓或口渴,要提他們喝水,路過有廁所的地方也要着他們去廁所。曾經有一位學生,比較不會注意吃的東西的,沿途一直沒有吃,臉色越行越蒼白,所以要不時提醒他多吃,亦安排跟隊友一起吃,也讓他自己選購自己喜歡的食物,增加吃的意慾。」

看似麻煩多多,但也有令施sir感動的經歷,「記得第二年參與毅行者,其中一位學生在完成46公里後受傷腳痛,根據經驗即使是常人在這個位置受傷一般都會選擇退出。在到達下一個補給站前,我試着問他是否要放棄,跟父母的車回家,沒料到他竟然很堅定地說要繼續行,我也試着調整計劃,但也躊躇怎樣跟另外兩名學生解釋令他們接受轉變,更料不到他們知道隊友受傷後,竟然理解並願意配合,減慢速度甚至取消睡眠時間以求完成賽事,這令我很感動。」自閉症患者日常主要只來往家中與學校,行山是個讓他們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簡單只搭車、買零食對他們來說都是個學習的機會,學習與人接觸,「幾次練習後,發現他們學懂跟陌生人打招呼,也許是在山上學習了行山人士的習慣,向面對面的過路人打招呼,現在他們會主動跟其他人講早晨。」

看似只是幾位學生加上幾位老師的一項挑戰,背後其實是整家學校加上幾個家庭全力參與,「我們已計劃好,有部份學生會在起步初段一起陪行,其他老師和家長會組成支援隊在不同補給站守候,到最後荃錦坳至大棠一段更有一班參與過毅行者的舊生、老師和部份未夠年齡參賽的同事會一起陪行,一起衝線,需知道到時預計時間會是凌晨三時,家長們也很有心願意各自載大家上山一起參與。」

「今年學生的體能較往年好,希望可以突破往績,44小時完成賽事。」

記者:曾冠輝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