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習近平啟動政改 推一黨四院 - 李平

蘋論︰
習近平啟動政改 推一黨四院 - 李平

一條被稱為中國30多年來最重大政治改革的消息近日廣為流傳,〈重大政治改革出台 監察委浮出水面〉的標題備受矚目。中共出台《關於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後,媒體多指幕後推手是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監察委員會的成立雖然着眼於反貪,但一黨四院的政制設計顯然脫胎於國父孫中山的五院制,是習近平推崇孫中山及強化中共一黨專政理念的結合,亦可能是他謀求比肩孫中山的歷史地位。

借鑑孫中山五院制 探索反貪機制

西方國家盛行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一直被中共視為邪路、絕不接受。習近平2008年以國家副主席身份訪港時曾發表「三權合作論」,要求行政、立法及司法機構互相支持。他主政後一再強調要加強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但是,面對中共無官不貪的制度性貪腐引發的執政合法性危機,習近平也不能不探索新的反貪機制。
中共中央決定在北京、山西、浙江進行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據稱目的是要「整合反腐敗資源力量,豐富監察手段」,即整合現有黨內紀委、政府監察、檢察院、法院的反貪力量,設立獨立的監察委員會,形成「一府兩院」(政府、檢察院、法院)之外的第四國家機構。雖然中國媒體把新的權力架構概括為「一府一委兩院」,但如果從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的表述及借鑑孫中山的五院制而言,中共的新政制應稱為「一黨四院」更貼切。
上月舉行的六中全會已定調:「各級黨委應當支持和保證同級人大、政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等對國家機關及公職人員依法進行監督。」相對於孫中山倡導、台灣現行的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五院制,中共構想中的政治架構就是一黨(黨委)、四院(人大-立法院、政府-國務院、監察機關-監察院、司法機關-司法院)。中共日後會否設置考試院不得而知,但台灣的五院制其實早已脫離孫中山的原構想,選舉五院的國民大會已被廢除,監察院、考試院更被譏為政府體制內的最大「闌尾」。

放棄輿論公眾監督 無異本末倒置

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的主旨是強化黨內監督,試圖透過黨內政治生活準則的強化以制約高級幹部的貪腐,但放棄輿論監督、公眾監督,無異於本末倒置。同樣,監察委員會的運作如果以接受黨的領導為基本原則,就不可能成為獨立的反貪機構,更可能像台灣監察院那樣淪為「闌尾」,或者成為中紀委直接指揮下的權鬥工具。香港的廉政公署本是中共稱道的獨立反貪樣板,但在中共、港共侵蝕下,其獨立性已受到質疑,遑論先天不足的中國監察機構。
習近平把監察體制改革試點作為30多年來中國最大的政治改革加以宣傳,又選擇北京、山西、浙江作為試點,反貪之外的政治意圖更可圈可點。習近平的親信蔡奇剛出任北京代市長,浙江是習近平主政、發迹的根據地,山西是習近平反貪打虎的「重災區」,可見習近平對監察體制改革期望之殷切,遠非完善反貪機制那麼簡單。
中共上周五(11月11日)舉行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會,習近平致辭時雖一如既往避提「國父」之稱,但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的定語則從過往的「傑出」提升至「偉大」,孫中山成了「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比文革時毛澤東的「四個偉大」(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只少了一個。或許,習近平試圖藉一黨四院的理論、制度創新,塑造比肩孫中山、毛澤東的形象,由此奠定自己的歷史地位。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