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宣誓風波裁決削弱民意代表力量 - 盧峯

蘋論:
宣誓風波裁決削弱民意代表力量 - 盧峯

梁頌恆、游蕙禎兩位在九月立會選舉當選的議員輸掉司法覆核的官司,被判定失去議員資格並不讓人意外。兩人在宣誓中的態度及使用的語言實在兒戲、幼稚,不但跟誓言的內容包括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要求相違背,也貶損了立法會及議員的形象,即使按常理、常識判斷也不難得出二人不符宣誓要求的結論。事實上主審法官區慶祥也說得清楚:兩人宣誓時的表現反映他們不承認「一國兩制」的原則及一國的重要性,故此依例取消二人的議員資格。
有民選議員被取消議員身份當然令人遺憾,也會令支持二人的選民失望。只是,出現這樣的結果梁、游二人該負最大的責任。兩人既受選民重託,理應盡力為市民發聲,為選民的利益打拼。誰知二人沒有好好把握機會,反而弄出「小學雞」宣誓風波,既不敢表明立場(托詞口音有問題),又未能作任何政治宣示,反而讓梁振英及土共有口實借題發揮,大搞港獨爭議及司法覆核,最終兩人成為覆核的第一批犧牲者。他們除了怪自己以外還能怪誰呢?

立會主席將成覆核對象

昨天,梁頌恆表明將會提出上訴,希望暫緩取消議員資格,甚至推翻決定。梁、游二人當然有上訴的權利,但若果他們無法對宣誓時的表現提出合理、有力的解釋,要推翻高院的決定不容易。
另一方面,區慶祥法官的裁決顯示北京本月初的釋法行動完全是小題大做及沒有必要,因為本地法例及《基本法》已提供足夠的條例、法理依據讓法官作決定,爭論各方也沒有提出人大常委會解釋作為論據。由此可見,人大常委會硬要介入案件,硬要在本港法律界人士有保留的情況下釋法只是展示本身的權力,向港人表明它大權在握,對司法獨立、高度自治等原則來個視若無睹。這種粗暴的手法長遠而言肯定對一國兩制、司法獨立等香港的基石有重大損害。
其實,今次裁決引發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多。從法律上看,裁決改變了過往法院因應三權分立原則不介入立法會內部事務的原則。假若終審法院維持區慶祥法官的裁決,意味立法會主席很多重要的決定未來都可能受到挑戰,成為司法覆核的對象。這一方面折損了立法會的權威及自主性,另一方面則削弱了立法會主席的權力。往下來立法會主席就議事規則、拉布等的裁決隨時可能被議員以至公眾提出覆核,增加立法會議事流程的不確定性,增添通過法例及議案的難度,對立法會的暢順運作未必有好處。

法院成解決政治問題渠道

此外,當法院、法官被迫不斷介入立法會的內部工作時,法院本身固然因此而變得越來越政治化,越來越成為解決政治問題的渠道,立法會則因為內部自主權受損而弱化,在三權分立中處於弱勢,沖淡市民聲音在政治體制內的份量,立法會此後將處處受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左右。對鼓勵市民當政及發展民主而言這肯定不是甚麼好事。
而在政治上,法院取消梁、游兩人的議員身份等同打開了一個「潘朵拉盒子」,鼓勵更多質疑議員資格的訴訟以外,更可能令多位議員因宣誓問題失去議席,變相否定九月立會選舉的結果及市民的選擇。目前已有多宗司法覆核申請,今次裁決後只怕法院不可能拒絕有關覆核,令相關訴訟在未來兩年一直困擾議員及議會,令他們不易專心工作。更令人憂慮的是,這些司法覆核案件將令政治效忠、港獨問題持續爭議,成為梁振英炒作的工具,甚至有助增加他在特首選舉的勝算。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宣誓風波從一開始就是不必要、幼稚的舉動,得益的始終只有梁振英及土共力量。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