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供港太湖大閘蟹被揭二噁英含量超標,兩家養殖場被禁入口,《蘋果》記者赴產地蘇州調查發現,當地養殖和出口環節分離,令食環追蹤機制失效。本港食安中心規定供港大閘蟹須來自註冊供港養殖場,其中一間涉事「江蘇太湖水產有限公司」實際註冊了整個太湖養殖範圍,但太湖周邊工業林立,有蟹包裝區水域衞生惡劣、太湖支流的癌症村也有人在養蟹。
《蘋果》記者蘇州直擊
太湖水域圍網養殖區約20萬畝,多位於湖東南離岸處,蟹農承包用太湖活水養殖,大閘蟹成熟後,會有蟹販收購運到岸邊兩大集散地進行包裝出口。記者在吳中區東山鎮找到本港知名品牌老三陽的供港太湖蟹出口基地,當地蟹民指該品牌也只是向相熟蟹農收購放到此地包裝轉運,沒專屬養殖場。「我們只負責養。蟹販比較有人際關係,他們收去再賣價格就高。」蟹民賀小姐說。
銷售講關係,出口更要特權。涉供港「毒蟹」的江蘇太湖水產公司股東全是漁業監管部門官員,《蘋果》記者走訪其位於蘇州辦公室,工作人員透露太湖蟹出口業務已全停,不但停運往香港,連澳門也是,檢驗檢疫局要求就地銷毀:「整個太湖的養殖水面都是我們註冊的。我們本着為漁民服務,出口需要有報檢號,我們提供中轉包裝服務。」雖說為民服務,其實利益巨大,除幫蟹商代辦出口收服務費,也通過蟹販向蟹農收購。
鄰近一帶工廠逾千
另一「毒蟹」出口商「吳江萬頃太湖蟹養殖有限公司」位於吳江區廟港鎮的辦公室人去樓空,其出口包裝區大樓後是一條放滿蟹網箱的靜止小河,河面還有雞鴨糞便。河旁插着政府部門警告字句:禁止設置影響水流的障礙物(網箱),顯然涉違規。5米外是太湖南岸,漂浮着綠藻及垃圾,湖面很多蟹棚。廟港蟹商眾多,但只有吳江萬頃有出口證,當地人稱其老闆與政府關係密切才拿到出口證,賣價更高、還有國家出口補貼,周先生說:「能拿百分之十出口退稅。現在問題出在蘇北那些(非本地太湖產)蟹都掛在它那個羊頭上。」
二噁英污染源調查尚未有結果,太湖蟹農認為來自包裝轉運環節或者冒牌太湖蟹,非因太湖污染。東山鎮蟹農俞先生說:「我家養了20年蟹都沒出現過問題。」內地大閘蟹出口向來不驗二噁英,直到本港食安中心驗出有事。本港化驗專家告訴《蘋果》,二噁英通過冶煉、有色金屬等工業程序產生,雖非水溶性但可通過廢料、動物脂肪等進入水體,吸附淤泥中,再經食物鏈進入水產,養殖過程殺蟲水劑藥等也會有二噁英。吳中區有過千家上規模的工業企業,吳江更多達1,500家,化工、電子、塑料、毛紡等等,包圍着集散地。
養蟹利潤大,連內陸村莊的農民也養,離東太湖和南太湖都不超過兩公里的橫涇上林村的河道裏,就有大閘蟹蟹塘。然而這是條癌症村,上林三組近年有十幾人患癌,他們曾集體抗議趕走污染化工廠,結腸癌的凌泉木告訴《蘋果》:「我們村最多癌都是河道邊的。現在化工廠雖搬了,土壤已壞了,政府又沒處理,這麼多年排污是管子插進泥裏面偷偷排。擔心有甚麼辦法,我們沒法喊冤。」他的哥哥凌根木已因白血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