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乜諗嘢 - 馮睎乾

做乜諗嘢 - 馮睎乾

昨天提及Jay Olson的戲法實驗(註1),有網友留言,要破解Olson的控心術很簡單:不看他洗牌就是。我很同意。看過高達《我的一生》(Vivre sa vie)的觀眾,大概記得哲學家在咖啡店跟Nana講的「波托斯之死」(註2)。波托斯是大仲馬《三劍俠》的角色,他把炸彈放到地窖,點燃引線,然後逃跑,這時他開始追問:我怎麼可能先踏出這隻腳而不是另一隻腳呢?於是他停下來,無法再行前一步,然後爆炸,地窖塌下,他以肩膀苦撐了一兩天,終於被壓死。哲學家的結論很富黑色幽默:他第一次思考,就為此喪命(la première fois qu'il a pensé, il en est mort)。戲中這個故事,明眼人都知道是著名的「布里丹之驢」(Buridan's ass)的變奏:一頭絕對理性的驢子既飢且渴,恰巧身處一堆稻草和一桶水間,兩邊距離完全相等,牠從來不走遠路,無法決定該走哪一邊,最後飢渴而死。
布里丹之驢以十四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布里丹命名,但布里丹現存文集根本沒有這頭驢的故事。他寫的其實是狗,而這個兩難的原創者是阿里士多德。無論如何,這是所有選擇困難症患者都該引以為戒的寓言:越有意識去計算,越沒有自由下決定。啟蒙運動以來,大家都把思考和理智捧上雲端,反而忘記當我們閉上眼睛、不假思索地行動時,可能才是最接近自由的狀態。這就是法國人所謂「漠然的自由」(liberté d'indifférence),重視理性的哲學家如笛卡兒,對此嗤之以鼻,但對於真正看透哈姆雷特悲劇的人來說,自由的最大敵人很可能就是思想。至於非理性的自由是否值得追求,則見仁見智了。明天待續。
註1. 參見論文〈Influencing choice without awareness〉,刊於《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15年12月號。
註2. 電影說情節出自《續俠隱記》(Vingt ans après),非也,其實是《小俠隱記》(Le Vicomte de Bragelonne)。「思考癱瘓行動」這寓意,是高達或那哲學教授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