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一個人的咖啡 - 張亮

也說亮話:一個人的咖啡 - 張亮

意大利人對咖啡情有獨鍾、要求細膩,即使店大如星巴克也要等到今年年初才有膽量在米蘭開店。在二戰時期,意大利拿坡里的人,自己遇到好事後,會在咖啡店支付兩杯的價錢,但只拿走一杯咖啡,另一杯則留給貧困的愛好者享用。這個「待用咖啡」,己所欲、施於人的傳統在近年漸漸傳到國外。起初其他國家的咖啡店,為了增加營業額而積極推廣,久而久之,善舉文化得到廣泛的認同,成為大眾生活習慣一部份。
近年香港也有類似的概念冒起,如待用麵包、待用日用品等。而「深水埗明哥」陳灼明也有新搞作,繼於深水埗派飯給有需要人士之後,近日更正式成立了「北河(明哥)慈善基金」,衝出深水埗,在蘭桂坊開設慈善義賣限定店,販賣慈善飯盒和飯票,飯盒和菜單上更得到蔡瀾題字,創意、噱頭十足。
以往明哥派飯,只限於深水埗區,這次除了在蘭桂坊賣慈善飯盒外,市民也可以在便利店或一些網站上認購飯票,讓有需要人士換取膳食。春秋戰國時孟嘗君有三千食客,明哥這次的目標則是四萬張飯票。
明哥的飯票和西方的待用咖啡異曲同工,更有新意的是,明哥夥拍了手機付款程式,市民每次用此程式買飯票,此程式就會多捐港幣4元。明哥這次加入電子「飯票制」,確實高明,不但可增加捐款,也是我早前在本欄介紹過、馬化騰先生推動的「指尖公益」,在手機上按幾個鍵,就可以簡易地參與公益。
慈善與時並進,倚仗著科技的幫助,產生的影響力可以更大、更遠。誰知道明哥的飯票,會否與待用咖啡一樣,牽起另一波改變文化、改變習慣的熱潮呢?
在這個時代,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做慈善、幫助弱勢社群,我們和明哥一樣,都未必是社會上的大人物,但小人物默默做事,一件一件的好事,縱然再小,集腋成裘,就可以創造希望、振奮人心。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