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歌聲 - 沈西城

歲月歌聲 - 沈西城

六〇年,我十二歲,沒什麼嗜好,只喜聽歌,舊居斜對面的「都城」酒樓夜總會,是我常隨家母聽歌之所,駐場歌星丹琪阿姨,愛唱周璇的《天涯歌女》、紫薇的《綠島小夜曲》、李香蘭的《三年》,都是名曲,百聽不厭。那時候香港的主流歌曲是國語時代曲,西風東漸,歐西流行曲也湧來了,出現不少年青人樂隊。男女既都愛歌,當年第一大報《星島日報》見獵心喜,舉辦第一屆香港業餘歌唱比賽,分「國語時代曲組」、「歐西流行歌曲組」和「歌唱合奏組」。消息刊出,好歌者踴躍參與,漪歟盛哉,於是一年復一年的舉辦下去,發掘不少「明日之星」(今已為老星)。比賽初由香港電台轉播,後落入「麗的映聲」(電視)之手,效果更佳,我因為要看比賽,扭着母親買電視機,拗不過我,父親在銅鑼灣「志明」無線電器行買了一台西德「凱旋」電視,老牌機王,熒幕亮,音響好,外面有個桃木殼子,拉上門,電視隱形,可以保護熒幕避免沾灰。第四屆比賽時,我十六歲,鼓起勇氣填表報名「國語時代曲組」,二姊告密,報名表為母親撕掉,氣得我哭了一夜幾斷腸。這一屆有個跟我同齡的少女參加了比賽,便是「歐西流行歌曲組」的四川辣妹子鍾玲玲,說也奇怪,四川姑娘不選國語時代曲,偏挑歐西歌,可見自信獨具,我用心豎耳聽,唱的是帕蒂·佩芝的《Down The Trail Of Achin' Hearts》,歌不易唱,鍾玲玲演繹起來,操控自如,流麗婉囀,活脫脫是翻版「帕蒂·佩芝」,我鼓掌叫好,評判頒予第一,自此鍾玲玲紅了。四年後,我在中環「夏蕙」夜總會聽她唱歌,則已不止囿於佩芝一人,時代曲也琅琅上口,顧曲周郎為之醉,唱而優則影,成了明星。「歐西流行歌曲組」冠軍,據記憶,還有蕭亮,原名盧永華,比賽歌曲是《My Love For You》,莊尼·馬菲士原唱,蕭亮唱來直是香港莊尼·馬菲士。蕭亮一家三傑,大哥盧遠,三弟盧大偉,我跟大偉善,譽之為「東方積林蒙」,去年故去,今猶在心中。立法會前議員、電視大姐周梁淑怡,也是此組冠軍出身,一曲《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水準超拔,已屆職業。
說真的,三個組別,我獨愛「國語時代曲組」,報名受阻,心有不忿。憑歌走紅的第一人,是劉鳳屏,六五年參加第六屆「國語時代曲組」,以一曲《三年》勇奪冠軍,此乃姚敏名曲,李香蘭原唱,嗓音高吭,嘹亮中帶悲愴,不易仿效,劉鳳屏用她本身嗓子唱,不響亮,卻悽怨,賺人眼淚。劉鳳屏嬌小玲瓏,很快走紅歌壇,成為炙手可熱的名歌星,駐唱尖沙嘴「金冠」時,我常去捧場,不少「陀鐵」之士俱為周郎,那時候,女歌星沒這些有力人士庇護,很難立足。有一個女歌星,特立獨行,不賣帳,處女登台之夜,滿場開汽水聲,駭至落荒而逃,藍剛、呂樂的年代,賣藝的人存活不易。除了劉鳳屏,第二位教人難忘的是奚秀蘭,以台灣紫薇的《綠島小夜曲》摘冠。安徽小姑娘,人長得高䠷,粵語不純,歌唱得好,行雲流水,清脆爽利,唱小調,怕只有《姑娘十八一朵花》的劉韻能跟她相比。對奚秀蘭,特別欣賞,她是我中學同學奚龍生的胞妹,小妹有成,大哥沾光。男人要奪時代曲組冠軍,自得多加把勁,溫灼光為男性爭光,唱女歌星歌——《綠島小夜曲》,一舉打敗所有女參賽者,害得我拍腫了手板。溫灼光,斯文大方,七十年代與洪鐘、麥青合組「巨人三重唱」,紅極一時。噢!差點漏掉隱世歌王關正傑,第八屆「歌唱合奏組」的冠軍,後轉唱粵語流行曲,一曲《兩忘煙水裏》(《天龍八部》主題曲),迴腸蕩氣,每聽此曲,輒念易安:「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忘情安易?於歲月歌聲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