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遭不法之徒轉賣的超巿食物券,是政府為支援弱勢社群而制訂的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目前約有226,940人受惠,由社署撥款及監測運作,現時共有7間非政府營辦機構參與推行;而全港僅得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ISS)獲社署委託,派發食物券予免遣返聲請者(難民)。
為防食物券遭濫用,社署在實施該計劃時有嚴格規管,包括所有派發食物券的機構須向受助者聲明,有關食物券不可轉售或兌換現金,且只能用作購買食品,不包括香煙、酒精類飲品、雪糕零食、藥品、健美產品及寵物用品等。
條碼可追查來源
據有份參與計劃的聖公會福利協會服務總監嚴若芝表示,每名申請人均須經過嚴格審查,包括提供近6個月收入證明或銀行戶口資料等,每位合資格受助者援助期最長為8個星期,而機構每次最多派發兩個星期,受助者需用完再領取。而食物券印有電子條碼,超市收據亦會印有該條碼,受助者需於下次領取時交回收據,「如果發現佢哋冇單交返嚟,會即時停派券,甚至會要求佢哋畀返錢」。
而在事件中被指監管存在漏洞的ISS,發言人許小姐解釋,每本食物券均有序號,一旦有人轉售亦可追查申領人,該社可暫停向涉事難民發放食物券。為改善情況,該社於本月起在港島試行推出電子卡,用法類似八達通,持卡人需每月到分社增值,卡上亦載有相片及名稱,希望能堵截濫用情況。
■記者金敏琍